王敏 張娟麗 張婧梅
摘 要:該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行業標準(NY5096-2002),結合自然環境、食用菌栽培基質等因素,提出了適宜寶雞地區的杏鮑菇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關鍵詞:杏鮑菇;無公害;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76-02
杏鮑菇中蛋白質、游離氨基酸、甘露醇含量豐富,而脂肪、總糖含量低[1],是一種高檔食用菌。在此背景下,一套有效的杏鮑菇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對于提高杏鮑菇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產地環境要求
空氣清新無污染,水源衛生、方便,場地周圍清潔,遠離畜禽圈舍、糧倉、飼料庫、廁所和垃圾場的田間、山洞或廠房。產地環境應符合農業部發布的NY/T391-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要求。
2 栽培設施要求
杏鮑菇生長環境要求溫度涼爽、有散射光、空氣清新、通風良好。菇棚每料收獲結束后暴曬60d以上;菇房和山洞等采用5%甲醛、600倍液多菌靈和功夫(按說明書濃度配)噴霧后再按1m3用硫磺、敵敵畏各10g拌于干麥糠中點燃密閉熏蒸殺蟲滅菌60h以上。
3 原料質量要求
根據NY5099-2002無公害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操作。
3.1 主料 木屑、辣椒干(粉碎成粗糠狀)、玉米芯(粉碎成小顆粒)搭配棉籽殼等。要求新鮮、干燥、清潔、無蟲、無霉變、無異味。
3.2 輔料 麩皮、玉米粉、蔗糖。要求當年新鮮、干燥、無蟲、無霉變和異味。
3.3 化學添加劑 碳酸鈣、石灰等。
3.4 水 井水、河水。符合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3.5 菌種 從具有食用菌菌種生產資質的生產專業菌種場或研究院、研究所引進。
3.6 農藥 敵敵畏、多菌靈、甲醛、氣霧消毒劑、舒爾凈。敵敵畏、多菌靈、甲醛主要用于環境除蟲、消毒;氣霧消毒劑用于接種室消毒;舒爾凈(醫用、無毒、強效)用于防治子實體細菌性病害。
4 菇棚環境消毒
在接種或進料前3~6d對內外環境清潔衛生和除蟲、消毒處理。農藥使用劑量為敵敵畏按100倍、多菌靈按500倍配成混合溶液,15kg噴霧150m2,向棚內外全面噴霧,施藥后密閉24h以上。排除毒氣后進行栽培操作。
5 栽培操作技術
5.1 栽培季節 秦嶺梁附近及1 000m以上海拔地區7月下旬制袋,9月中旬菌絲長滿,9月下旬開始出菇;關中川塬區栽培時間推遲50d左右。
5.2 原料配方 配方一:辣椒稈50%、棉籽殼23%,麩皮20%,玉米面4%,蔗糖1%,碳酸鈣1%,料水比1∶1.3,pH7;配方二:辣椒稈43%,玉米芯30%,麩皮20%,玉米面4%,蔗糖1%,碳酸鈣1%,水為干料重1.3倍,pH7;配方三:玉米芯40%,棉籽殼33%,麩皮20%,玉米面4%,蔗糖1%,碳酸鈣1%,料水比1∶1.3,pH7;配方四:木屑73%,麩皮25%,蔗糖1%,碳酸鈣1%,料水比1∶:1.3,pH7。應注意的是,配方可任意選擇,但不得加入化學殺蟲劑、殺菌劑及違禁添加劑。
5.3 拌料 原料按配方稱好后按“先多量、后少量”順序倒成圓錐形,干翻幾遍至均勻,蔗糖化入水中拌入料中,再濕翻2遍至所有料粒均勻濕水,手勁握指縫有一滴水掉下為宜(含水量65%左右,此時杏鮑菇的生物學效率最高、密度最大、生產周期最短、經濟效益最佳[2])。
5.4 塑料袋及裝袋
5.4.1 塑料袋選擇 選規格為寬17cm、長33cm塑料袋,高壓滅菌要求聚丙烯塑料袋,常壓滅菌可使用低壓聚乙烯塑料袋。
5.4.2 裝袋 先將拌好的栽培料過篩,除去木簽和大料塊再進行裝袋。裝袋要先塞緊四角,然后按外實內松要求裝至16cm高,套上頸圈,塞棉塞或蓋無棉封蓋,也可用塑料繩扎緊袋口,每袋裝風干料450g。
5.5 滅菌 高壓滅菌的,將料袋整齊地擺放在滅菌鍋內,打開放氣閥門燒火,到白色蒸汽連續直冒時關閉閥門升溫,達到121℃后維持3h;常壓滅菌的,將裝好的料袋裝入專用塑料筐或鐵筐,邊進灶邊燒火,料進畢關閉灶門,大火猛燒,須在4h內達到100℃以上(冒大氣),連續保持12h。
5.6 出料、冷卻 滅菌完畢,悶3h后逐步打開灶門降溫后出灶,將料袋搬入經衛生處理的冷卻間或接種間冷卻。
5.7 接種 當料溫降到30℃以下在接種箱內接種。
5.7.1 準備工作 要求接種人員進操作間前要換干凈衣裳,用肥皂洗手。每2人為一組在接種箱兩旁對坐配合操作。
5.7.2 接種方法 接種人員手入箱后先用75%酒精擦手,然后擦洗菌種瓶外壁,再擦拭挖種工具,打開菌種蓋轉動瓶口用酒精燈滅菌。操作前用經火燒過的接種鉤去除表層老菌種,將待接菌種打碎成豆粒狀小塊。另一人打開袋口遞上置于菌種瓶口下方,菌種接入袋中及時密封袋口。操作人員要密切配合,速度要快。接種完畢后開箱將菌袋搬出,打掃箱內衛生。
5.8 發菌管理 將接好種的發菌袋移入發菌地根據條件立放或平躺磊起,堆高視環境溫度以3~6層為宜,行間距50cm。在22~26℃避光發菌。第3天以后開始檢查,以后每5~7d檢查一次,發現問題袋及時移出處理。菌絲發過袋肩向下深達1cm后翻堆重新擺磊時注意袋間留空隙,防止發熱燒菌。
5.9 催蕾和出菇管理 菌絲長滿袋10d后移入出菇室,取掉套環或解開袋口,把袋口周圍向下免或剪裁至露出培養料,向墻壁、地面灑水,提高環境空氣濕度至90%~95%,也可用無紡布蓋袋口保濕,促進原基形成(約15d)。原基分化形成小菇蕾后,將溫度調到8~20℃,濕度降到85%~90%培養。
5.9.1 溫度調控 杏鮑菇原基分化需要的溫度須低于子實體生長溫度。管理上根據該品種溫型(以中溫型為例)給以連續7d左右較低溫度(10~15℃)刺激使原基形成,然后適當升高溫度(15~18℃)促進子實體生長。
5.9.2 濕度調控 子實體生長初期,環境空氣濕度保持在90%左右;長大后采收前降到85%左右,使子實體表面干燥(便于貯運)。
5.9.3 注意事項 管理中不能有水噴到子實體上,防止菇體感染細菌發黃。
6 光線與溫濕度調控
子實體發生和生長階段給予散射光照,結合調溫和調濕進行通風換氣,避免出現高溫和高濕造成子實體腐爛。
7 采收
當菌蓋平展,孢子未彈射前采收。采時用利刃從根部割下,或留1cm短根,10d后增加空氣濕度,等待下茬菇發生。
8 病蟲害防治
經常保持好栽培場地內外環境衛生,門窗釘紗網隔離蟲源。發現雜菌污染袋及時搬出處理;發現子實體被細菌感染,可用舒爾凈微噴消除。
9 其他
在符合國家標準前提下,可以通過照射紅光[3]、培養料中添加29%~78%平菇菌糠[4]等方式提高杏鮑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鳳芳.杏鮑菇中營養成分的分析測定[J].食品科學,2002,23(4):132-135.
[2]樊玉萍,杜雙田,王崇鼎,等.基質含水率對杏鮑菇生長發育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5):113-116.
[3]孫雅潔,李明,李守勉,等.不同光質對杏鮑菇生長發育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4(19):142-144.
[4]王增池,孔德平,范惠菊,等.平菇菌糠栽培杏鮑菇研究[J].北方園藝,2012(11):183-18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