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民
摘 要:從林地的選擇、整地挖穴、母竹選擇;挖取、造林、幼林及成林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總結了大別山區毛竹造林與培育技術,以期為提高當地毛竹的產量及質量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毛竹;造林;培育;大別山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122-03
毛竹,學名為[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Mitford cv.Pubescens],屬于禾本科剛竹屬。高度可超過20m,直徑最粗可達到20cm以上,出筍、開花期分別在每年的4月、5~8月。毛竹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十分悠久,是在我國種植的所有竹子中經濟效益較好、面積最廣的品種。毛竹對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在年平均降水量500~2 000mm、溫度12~22℃、海拔低于1 300m的地區均可正常生長,對低溫的抗性極強,能耐的最低溫度可達
-20℃。其用途廣泛,常栽植于庭院、室內、山坡等地,除了可用于制造建筑上的腳手架、棚架等,編織各種類型的工藝品及生活工具,造紙等,其嫩筍食用的口感佳,可直接食用或者加工成筍衣、筍干等,因此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市場上對毛竹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山區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農戶收入增加的一個重要資源即為毛竹。
金寨縣地處安徽省西部的大別山地區,境內氣候溫和,毛竹種植的歷史悠久,目前,全縣毛竹的總種植面積1.5萬hm2左右,在總竹林面積中占比為60%以上,平均每年毛竹產量達到500萬根以上,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農戶受傳統的種植習慣、經濟水平等多方面的影響,毛竹產業的發展中還有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將大別山區毛竹造林及培育技術概述如下。
1 選好造林地,做好整地挖穴工作
毛竹的根系非常多且集中,竹竿的生長速度快,因此一般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在水分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肥力水平好、土層深度超過50cm、pH值微酸性、土質為黃壤、紅壤等、坡度較小的山地或者平地上長勢較好;不要選擇在宜積水、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過高、坡度較大的地方造林,可造成毛竹的長勢較差。
地塊選好后,在造林前要對其進行整理,將造林地上的雜草、石頭、灌木等清理干凈,為母竹的發鞭創造良好的條件。一般整地宜在造林前的2個月內進行,主要有全面、塊狀、帶狀、魚鱗坑等幾種方式,可結合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及農戶的經濟水平、經營方式等選擇合適的方式。一般有條件的宜采取全面整地。對于坡度較大的地方,可采取帶狀、魚鱗坑或者塊狀的方式。整地的深度要適當,控制在20~30cm。然后將表面的土層翻入到土壤的底層,并將土壤中的樹根、粗樹根、石頭等雜物清理干凈后再根據需要挖定植穴,規格為100cm×(50~60)cm×(40~50)cm。然后,將表面的土墊在穴的最底部。最后,施足夠的底肥。切記要與表土混合均勻。
2 母竹選擇及造林
2.1 母竹選擇與挖取 造林所用母竹的標準為生長2~3a、長勢健壯、直徑6cm左右、分枝部位低、第一蓬分枝有2叉的、無病蟲害、鞭芽飽滿、鞭的顏色呈現鮮黃色。采挖時留鞭按照“來三去四”即來鞭留大于30cm左右、去鞭大于40cm左右的標準進行,挖取時不可撕裂竹鞭,要確保斷面的光滑,盡量多帶宿土,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母竹挖好后要及時運到目的地進行栽植,搬運及運輸母竹的過程中動作要輕,切不可搖晃竹竿,以免產生損傷;為了防止母竹水分過分損耗,要避免陽光的曝曬,可用篷布等材料進行覆蓋,并經常澆水保濕;運輸中要將母竹的根盤用稻草繩等包裹好,以防根上的泥土散落。
2.2 造林 一般散生毛竹的造林方法有育苗造林、移鞭造林、母竹造林以及實生苗造林等,生產中常見的為實生苗造林以及母竹造林2種。本文主要介紹的為母竹造林。毛竹造林的最佳時間為頭年的冬季(11月)或者第2年的春季初期(2月底)。母竹運到目的地后,將根部的包扎物解除后輕輕放在定植穴中。此過程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母竹根系舒展,與土壤接觸緊密;如為山地造林種植時注意母竹的來鞭或去鞭方向;填土的深度與母竹原來入土的深度相比,一般高5cm左右即可;為了防止發生積水,填土的形狀以饅頭狀為宜;填土,要用腳踏實,注意不要使母竹的芽或者鞭根產生損傷;栽植后,要及時一次性地澆足夠的水,以促發新根;母竹移栽后,為了提高成活率,要搭建簡易的支架予以保護;移植結束后要覆蓋厚度約為4cm的松土;及時施好基肥,可在定植穴之間挖長度在1m左右的溝,施入復合肥。母竹移栽的密度一般為300~525株/hm2,株行距為(4~5)cm×(5~6)cm。
3 林間管理
3.1 幼林管理 母竹移栽后,對新造的竹林要加強撫育管理,及時做好施肥、養竹、護筍等工作。施肥的位置要適當,不可離竹子太近,一般施在竹定植穴周圍8~9cm的位置為好,可施復合肥或化肥0.20㎏/株左右。新建的竹園,一般前幾年是成林的關鍵,因此在移栽后1~3a內盡量不在竹園內使用除草劑,可每年采取人工的方式除草1~2次,并施入適量的肥料,除草時盡量淺鋤,不可過深。前3a內的新竹全部留下,一般為3~6株/叢。
竹園管理的重點是養竹護筍,這是竹林產量增加的重要措施。筍期要防治牲畜、鼠害等,若發現新栽植的母竹發生傾斜或者有鞭、根或者兜露出地表的情況,要及時扶正支架、培土填蓋。如果遇到干旱氣候或者連續降雨,適時澆水或及時將積水排走,以確保土壤中水分含量處于適宜的水平。定植后的要及時檢查,若成活率沒有達到80%,則要進行補植或者重新造林。此外,為促進新造竹的盡快成林、增加收益,可于前3a在竹園內套種經濟作物或者固氮植物等。竹在幼年時較細小,要及時將一些長勢差的竹伐除,此過程堅持的原則為留疏間密、留壯去弱、留大疏小,以使新造竹林盡早郁閉。
3.2 成林管理 毛竹一般新造林后3a即可郁閉,5a開始產生經濟效益,8a左右可形成竹林的豐產結構。對于生長4~6a的竹林,冬筍要嚴禁挖取,春筍可適當采挖,但需要嚴格控制,不可過量。3~6a內新竹一般每叢竹子的數量為10株左右,此時要保留長勢健壯的新竹,此期的管理重在蓄;6~8a內為20株/叢左右,可以適當地將長勢差的弱小株去除,保留2 700株/hm2左右的立竹(直徑超過8cm),此期的管理重在養。在竹林穩定地進入豐產期后,可有計劃地挖取適量的冬筍,堅持留疏挖密、留內部疏邊緣、留壯疏劣的原則,控制在成竹壯筍的數量在1 000~1 200株/hm2,并按照竹林的管理要求進行適度采伐,確保筍用林2 200~2 500株/hm2、材用竹株的數量在3 700~5 200株/hm2、林筍兩用林3 000~4 500株/hm2,最終的1~4度及4度以上的成竹比例達到3∶3∶3∶1。
在新造竹林成林后,在撫育方面要加強管理,每4~5a完成1個完整的撫育周期,一個周期過程中至少包括劈山砍雜2~3次、松土1次、深翻1次等。松土、墾復的深度不可過淺,一般要分別達到10~15cm、20~30cm,并在此過程中將土壤中的樹根等雜物清除。砍雜應將林間的所有灌木及雜草砍除,留下的樁高度在10cm以下。墾復、砍雜松土時間分別以選擇在秋冬季節、6~9月為最佳。
在一些發生大風、大雪的地方,為了防止竹株的倒伏或者斷裂,要適時進行鉤梢,其是毛竹林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之一。其優點:降低毛竹冠層的厚度,下部有充足的陽光,適當地提高了土壤的溫度;減少竹株的折斷等損傷,從而保證了竹材的質量。鉤梢一般在發生冰凍年份的10~12月進行,鉤梢的長度不可過長,可控制在竹冠總長度的1/3以內,留枝的數量至少達到15盤以上,一般20~25盤為最佳。對于未發生嚴重雪壓現象或者竹子的密度很小的竹林,不需要進行鉤梢處理,可任其自行恢復。
3.3 科學施肥 毛竹林施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種,即溝施、撒施、兜施、穴施。目前新發明的竹腔施肥法,不僅節約了用工量、時間、成本,還比常規的施肥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可增產超過30%,在生產中值得大力推廣。毛竹的施肥類型重要為復合肥(以氮磷肥為主),施入量為200~250kg/hm2;此外,還要重視有機肥的作用。每年施入適量的餅肥或者塘泥,一般在秋冬季節進行墾復的同時施入,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3.4 病蟲害防治 毛竹生產上的主要病蟲害包括毛竹枯梢病、竹鏤舟蛾、黃脊竹蝗等,防治主要是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輔以適當的治療。一旦發現有病蟲害,可選擇往新竹樁腔內施藥的技術,不僅短期可取得較好的藥效,而且持效期較長。毛竹枯梢病的防治,將發病的枯枝、竹株清理出竹園并集中燒毀,嚴禁從疫區調出母竹移植,病區的竹材要禁止運出。對于病區的竹材,為了防止健株發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灑;或對新竹噴灑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體,10d左右噴1次,噴2~3次即可;或在5~6月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0d左右噴1次,噴2~3次即可。竹鏤舟蛾的防治,可選擇燈光進行誘殺,或人工擊落滅殺;也可在該蟲的卵期釋放赤眼蜂105萬頭/hm2;藥劑可選擇2.5%溴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60~120g/hm2等。黃脊竹蝗防治上,可將卵塊挖出消滅;當幼蝻未上大竹前,噴灑2.5%溴氰菊酯或2.5%敵百蟲粉劑15mL/hm2進行超低容量噴霧;當幼蝻已上大竹,可選擇在無風的清晨或傍晚用2.5%溴氰菊酯90~150g/hm2,對適宜比例的柴油進行噴煙處理;或選擇741煙劑15~30㎏/hm2。
4 合理采伐
對大年、小年分明的毛竹林,一般采伐的周期是每2a進行1次。在采伐時盡量采伐林間即將落葉、顏色暗黃的毛竹,不可采伐葉色濃綠、長勢正壯的毛竹株,以免影響第2年的出筍。采伐一般包括齊地砍伐及帶兜采伐2種方法,生產中主要為齊地砍伐。采伐一般應選(下轉129頁)(上接123頁)擇在冬季進行,此時溫度較低、氣候干旱、竹子植株代謝慢、蟲害不易發生。采伐要有計劃進行,不可過度采伐,控制用材林的密度在3 000~3 750株/hm2。各年齡組成要合理,1年生、2至3年生、4至5年生、6至9年生的竹株均為25%左右。
參考文獻
[1]伍家寶.毛竹實生苗培育及造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214-215.
[2]查龍水,戴欽.皖西南大別山區毛竹造林與培育技術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5(14):131-132.
[3]王景玉.金寨縣毛竹林生產經營現狀及改造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1):158-159.
[4]汪政忠.皖南山區毛竹實生苗繁育及實生林生長發育規律研究[J].安徽林業科技,2013(1):30-3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