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四海
摘 要:本文以發達國家為例,探討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結構的影響。首先,本文根據相關數據與資料,對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結構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發達國家工業經濟時期和后工業經濟時期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速度變化和就業結構變化的基本規律;其次,對實證分析的結果進行深層次的討論;最后,總結上文的分析結論,并提出了兩點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就業結構
一、前言
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作為宏觀經濟學四大目標中的兩個重要目標,同時也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二者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往往直接影響著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運作。本文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結構的影響。眾所周知,影響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因素很多,有宏觀上的,也有微觀上的,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在這里,我們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一方面,對于經濟增長而言,在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中,經濟增長一般都被歸結為要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和技術的進步等等因素,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往往是被忽略的因素。從經濟史的角度看,產業結構變遷的背后往往都是經濟發展階段的更迭,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更迭,產業結構發生變動,相應地,就業結構,即各個產業就業人口也發生變動。這表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同樣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通過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結構的影響這一問題的探討,可以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實證分析
1.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實證分析
在工業經濟時期(即20世紀70年代前),發達國家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部門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別從1800年—1900年的38.1%、28.8%和33.1%變化到1900年—1970年8.7%、51.4%和39.9%。而發達國家人均GDP增長率在1820年—1870年、1870年—1913年、1913年—1950年和1950年—1973年這四個時間段內分別為0.90%、1.46%、0.94%和4.38%。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樣的規律:在工業經濟時期,一方面,發達國家農業的比重普遍大幅下降,工業的比重普遍大幅上升,服務業的比重沒有明顯的變動趨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盡管有1913年—1950這一階段的下降(這個階段經濟增長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和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有關),但從總體上看趨于增長,尤其在1950年—1973年這一階段,這正是戰后發達國家的“黃金時代”,表現為各發達國家在這一時期中經濟的快速增長。
在后工業經濟時期(即20世紀70年代后),發達國家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部門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別從1970年—1980年的3.5%、38.2%和58.9%變化到2005年—2011年1.3%、23.6%和75.2%。發達國家GDP年均增長率在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08年和2009年—2013年這五個時間段內分別為3.28%、3.15%、2.21%、1.76%和0.56%。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樣的規律:在后工業經濟時期,一方面,農業的比重繼續下降,最終穩定在很低的水平,工業的比重趨于下降,而服務業的比重趨于上升;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GDP增長率總體趨于下降,在1990年—1998年這一階段上GDP增長率有過短暫的回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美國“新經濟”的帶動),但到了新世紀之后又開始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經融危機之后,各發達國家的GDP增長率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2.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與就業結構的關系的實證分析
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的情況上面已經作過說明,下面重點說明發達國家就業結構的變動。
在工業經濟時期,發達國家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部門勞動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平均比重,分別從1800年—1900年的51.1%、27.4%和21.5%變化到1900年—1970年26.4%、43.8%和29.7%。這說明發達國家工業經濟時期勞動力在產業間的主要的流動趨勢是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流動,并且工業部門的勞動力比重增加幅度普遍大于服務業。
在后工業經濟時期,發達國家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部門勞動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平均比重,分別從1970年的9.5%、40.6%和49.9%變化到2010年的2.2%、22.3%和74.9%。這說明發達國家在后工業經濟時期,農業勞動人口比重持續下降,最終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主要的流動趨勢是從工業流向服務業。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在工業經濟時期,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的增加伴隨著工業就業人數比重的增加;而到了后工業經濟時期,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的減少,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的增加伴隨著工業就業人數比重的減少,服務業就業人數比重的增加。很明顯,在后工業經濟時期,發達國家工業部門所創造的GDP以及就業份額均呈下降趨勢。
三、實證分析結果的討論
本文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工業和服務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證上來說,勞動生產率同經濟增長率都具有正相關關系。第二,工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高于服務業。盡管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了,但相對勞動生產率仍然是三次產業中最高的;工業相對勞動生產率一直大于1,即工業產值比重一直大于其就業比重。這意味著在經濟中工業部門一直用比較少的勞動力創造比較多的GDP。相反,服務業盡管也有間接促進了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是服務業畢竟是以非生產性活動為主,因此隨著服務業比重的擴大必然會使經濟增長趨緩。另一方面,工業和服務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也可以說明二者在GDP中的比重同二者分別的就業人口比重所呈現的正相關關系:在工業經濟時期,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所產生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工業快速發展對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需求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部門流入工業部門;到了后工業經濟時期,發達國家的工業部門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其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工業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飽和,而這時快速發展的服務業成為勞動力主要流向的目標。
四、結論及對我國的啟示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最終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關系:工業經濟階段,隨著工業比重的擴大,經濟增長速度較高;在后工業經濟階段,隨著工業比重的縮小,服務業比重的擴大,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而且,勞動生產率與經濟增長率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性。第二,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與其各產業中的就業人口變動的關系:工業經濟階段,隨著工業比重的擴大,工業就業人數比重上升;后工業經濟階段,隨著工業比重縮小,服務業比重擴大,工業就業人數比重下降,服務業就業人數上升。
本文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結構的影響的分析,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如下借鑒意義。
第一,要加強對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重視,充分發揮第二產業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相關研究已經證明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第二產業,而其中的制造業更是國民經濟的核心。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近幾年掀起了一股“再工業化”的浪潮。發達國家重新認識第二產業的價值,不僅出于對國內“產業空心化”問題的顧慮,更是發達國家回歸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要想繼續發揮第二產業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只有創新一條路可以走。為此,從企業層面看,需要努力研發核心技術,并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從國家層面看,國家需要進行各種配套政策和制度扶持與鼓勵,包括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向高技術產業傾斜的產業政策,并將第二產業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收就業的作用。加強對工業的重視,并非抑制服務業發展。從上文對發達國家的研究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出,服務業雖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小于工業,但其對勞動力的吸收作用卻大于工業。其實,服務業中的商業服務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應在工業發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鼓勵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而服務業中的個人服務一般是隨著人們普遍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發展的。只有當人們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減少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的比例,而增加對屬于非生活必須的個人服務的消費比例。所以,在鼓勵個人服務業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對人們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的公平分配這個更根本性的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西蒙·庫茲涅茨[美].現代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9.
[2]劉建黨.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J].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2006.4:10—12.
[3]李鋼.服務業能成為中國經濟的動力產業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3.4(4):43—54.
[4]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31.
[5]朱曉華,鄧寶義.我國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13,(7):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