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奇怪的“老繭”快要下班時,診室門口兩位中年男女在小聲爭論。男的顯然不太愿意看病:“種田人手上生老繭,上醫院干嗎?”看來是他妻子的女人,連逼帶哄地說:“進去看看,要是醫生說沒事,我們就回去。”
我招呼他們進來,請男人伸出手來,果然是雙從事體力勞動的大手,皮膚粗糙,表面皸裂。他們兩人剛才說起的老繭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般習慣使用哪只手,哪只手上的老繭就厚且多,但這位患者手上的“老繭”,卻是兩側對稱。我用指尖交替撫摸著他兩手掌上的“老繭”,發現它并非皮膚表面增厚所致,而是皮膚下面長了不少疙瘩,又硬又韌。我問他:“多長時間了?”
男人說:“記不清。慢慢變化的,約莫十多年了吧!”
“有沒有什么不舒服?比如說疼痛、發麻,早上手發僵。”我又問道。
“疼痛?沒有過。發麻?有時好像有一點。這兩年早上手是有些發僵。”男人答道。
我請他脫下鞋襪讓我看看腳掌。
“腳還好嗎?”女人關切地問。
“還好,腳掌沒發現異常。”我回答她。
根據外觀表現和檢查,我告訴他們,這種病叫掌腱膜攣縮癥,多發生在手掌。有些人腳掌跖腱膜也會發生這種病變。此病不需特殊化驗,根據其外觀表現和檢查就可以確定診斷。我建議患者住院手術。
“手上生繭還要開刀?”男人有些不解,他仍將此病認為是老繭,我只得費勁地向他解釋。
手掌皮膚下面有一層堅韌的掌腱膜,與肌腱、肌肉、掌骨等結構關系密切,既具有保護作用,又可協助手部運動。
掌腱膜攣縮癥就是受累的掌腱膜增厚縮短。早期在無名指或小指的軸線相連處的皮下脂肪墊區內有小結節出現,肉眼觀察可見增厚的筋膜組織,堅實,邊界不清楚,外形不規則;皮下有多個小結節,又硬又韌,無明顯壓痛,但有時局部可有發僵不適或輕微的疼痛和麻木感。隨著時間推移,病變會越來越重,范圍越來越大,可造成掌指關節、近側指間關節彎曲畸形,伸不直,不好活動,手掌皮膚出現褶皺。
這個病以中老年人多發,男性多于女性。有雙手發病的,也有一只手患病的。
此病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醫學上只觀察到,有些與手部損傷有關,因患者長期用手握持勞動工具,使手掌局部受到不斷的擠壓,形成慢性創傷,使掌腱膜及其鄰近組織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導致攣縮。有些與全身性疾病有關,如痛風、糖尿病、癲癇、慢性酒精中毒癥、肺結核、老年人的心肌梗死和類風濕等。尤其癲癇患者比一般人的此病發病率高15倍。另外,可能和遺傳有關,也有人認為與神經有關。
“那就住院吧。”女人很快做出決定。男人也同意了,又問:“但怎么治呢?”我仔細告訴他們:關于掌腱膜攣縮癥的治療,如病變較輕,病情發展較慢,或僅有少數無痛的小結節出現,手部功能未引起障礙者,可密切觀察,暫不做特殊處理,根據病變程度可選用下述治療方案:
1.藥物治療。對有急性炎癥表現的結節,可用皮試針頭將強的松龍加少許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注入結節內。
2.物理治療。包括放射、超短波音頻、磁療等,可以暫時使局部攣縮的組織軟化,使癥狀得到短期緩解,但日后往往復發,效果較差。
3.手術治療。有攣縮掌腱膜切斷術、攣縮掌腱膜切除術,還有掌腱膜徹底切除術、截指術等。
“你年紀不大,還得靠這雙手養家呢,必須盡早治好。最好的治療措施是手術,切除病變掌腱膜,矯正畸形。”我生怕他仍不當回事,又告訴他,“如不治療,發展下去,有的患者最后只好截指。”
聽我這么說,這位患者毫不遲疑地和妻子一塊兒去辦理住院手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