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近日,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力爭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與居民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簽約家庭醫生,使尋常百姓享有個性化健康服務成為可能,針對個體的無病預防、慢病管控、疾病診療也會更加精準。從社會層面上看,百姓與家庭醫生間更加親密的關系,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健康關口前移,從治病向“治未病”轉變,將大大降低社會總體醫療支出;形成分級診療,將減少患者就診的盲目性和對大醫院的“權威崇拜”,其意義不止于緩解大城市、大醫院的看病難,更在于真正打通醫療資源向基層轉移的“下沉”通道,實現當前有限醫療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最合理使用。同時,家庭醫生的普及,也是科學健康知識的普及,將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擠壓虛假醫療的生存空間。
《意見》的發布,是新醫改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一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不過,從目前的試點情況看,雖然各地普遍在計劃期限內完成了家庭醫生服務簽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形式主義現象:一些居民不知道自己的家庭醫生是誰,也沒有享受過相關服務,因此,家庭醫生“簽而不約”現象比較多見。隨著簽約家庭醫生的全面推開而至普及,推廣家庭醫生,不僅僅是制訂一個方案、簽訂一份協議那么簡單,還有更多配套工作要做,以確保家庭醫生政策不會流于形式。這就需要我們看到目前我國的醫療現狀,破解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首先,要看到當前醫療資源的失衡和缺失的現狀,破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可能遇到的“僧多粥少”的問題。由于條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醫生都可以成為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因此,各級政府要按照有關要求,加強簽約服務“家庭醫生”的團隊建設,加大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培養力度,特別要以“推行基層簽約服務”為目標,有計劃地安排基層醫務人員參加進修培訓,不斷提高其醫療水平。
其次,要看到醫務人員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的現狀,破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可能遇到的時間和精力不足的問題。目前,一些醫生尤其是知名醫生到門診室一坐下來,幾乎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而這些醫生無疑都符合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條件,自然也是家庭醫生的首選。然而,他們在醫院正常工作時已經是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哪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自己“簽約”的居民?所以,各醫療機構要為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提供時間上的保障,使他們盡快熟悉每個簽約家庭成員的基本健康狀況,以便及時地為簽約居民提供安全、有效、連續、綜合、個性化的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務。
第三,要看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產生的費用問題,破解居民不愿意繳納相關費用的問題。正常情況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費用“根據簽約服務人數按年收取簽約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付費等方式共同分擔”,也許由簽約居民個人分擔的費用不會太多,但對百姓來說,特別是對那些特困家庭、享受低保的家庭來說,這仍是一種負擔。所以,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時,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居民認識到這項服務的積極意義,認識到繳納這筆費用的必然性和優越性,從而提高繳費積極性,以享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疾病治療,增強自身的安全保障與健康保障。
家庭醫生是醫療服務基層化、社區化的有效探索,對于這種有著多重積極意義的利好,唯有做好項目設計,提供配套措施,在制度制定上做到滴水不漏,在運行模式上做到無懈可擊,及時采取措施,修補漏洞,完善制度,家庭醫生才有生命力,才能確保其真正發揮作用,惠及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