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東,陳兆武(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基于4Rs理論的三元校企合作利益鏈研究
孫彥東,陳兆武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近年來,很多職業院校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抓好教育質量,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運用4RS理論對職業教育市場性進行分析,發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的教育模式在不斷變革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但由于高校、企業各自的社會角色定位、核心業務職能、關鍵利益訴求的差異以及合作成本與得利的權衡,現已顯現出合作淺層化、形式化和短視化等問題。校企合作應積極引入第三方參與,構建交融互補型利益鏈,以推動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4Rs理論;三元校企合作;利益鏈研究
4Rs理論認為,任何合作關系的鞏固和發展都是基于利益回報(Reward),這是各方合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當前校企合作在推進發展中遇到了一些突出問題,如校方的專業服務能力不足,企業方的參與融入性不強,雙方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有限,合作內容缺乏有效規范與約束等。除了國家政策、體制機制等因素外,校企合作應審慎思考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利益關聯與功能銜接,將彼此關系由松散合作型升級為緊密聯盟型,構建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共同體(Relevance),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
1.4RS理論核心要點
4Rs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Rs)由唐·舒爾茨提出,所謂4R是指Relevance(關聯)、Reaction(反應)、Relationship(關系)和Reward(回報)。關聯,即認為企業與客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企業應建立并發展與客戶之間的長期關系,這是企業經營的核心。反應,即認為企業應站在客戶的角度,及時傾聽他們的需求,并進行高度回應。關系,即認為企業應關注與客戶的長期利益和互動關系,謀求彼此和諧發展。回報,即認為任何交易與合作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都離不開利益,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有效解決合作過程出現的各種矛盾。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作關系的各方應兼顧彼此利益需求,建立起互需、互助、互動的緊密型聯盟,從更高層次、以更有效的方式獲得競爭優勢。
2.4RS理論對職業教育市場性的啟示
校企合作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院校與相關企業、機構在資源共享、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服務、職工培訓等方面謀求共同發展所進行的合作。合作各方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人力、信息等要素進行合作,并獲得相應權益。從某種意義來上說,校企合作是一種商業行為,應按市場方式運作。
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一方面,市場機制不斷地引導高職教育內容和管理制度的變革,需要建立起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按照人才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專業與素質需求,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滿足社會、企業所急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作為政府財政支持的高職院校應站在行業企業的視角,傾聽對方的反饋需求,建立高度回應的合作模式(反應,Reaction),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努力降低企業方的合作成本,為企業贏取更多的利益(回報,Reward),從而建立起緊密型合作聯盟(關系,Relationship)。
同時,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是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職業教育應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社會資源配置作用,借助于利益杠桿,發揮其他社會力量在校企合作中的稟賦優勢與鏈接作用(關聯,Relevance),以多元化、社會化、專業化建立起新型校企合作關系,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最大化滿足校企合作各方的利益訴求,有效化解深層合作中的障礙與風險,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除了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其主要功能在于政策引導與監管服務,給予高職教育改革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改革,保障高職教育公平與效率。校企合作中出現的深層矛盾與利益沖突,不宜期待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而應在國家法律、政策框架下,借助市場經濟原則和規律,從根源上尋求化解方案。
1.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的社會角色錯位
職業院校的社會角色是專業教育機構,其社會功能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而企業的社會角色是經濟型組織,其社會功能是創造滿足人們需求的高質量產品或服務。它們之間的聯結在于,所有產品和服務最終都是由具有高度活性的人來完成的,這是雙方合作的最基礎性支撐,也是彼此產生合作意向的前提。然而,雙方的社會角色差異和社會功能錯位,也會導致彼此在宗旨目標、核心業務、運行模式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
在宗旨目標上,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前者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產業發展、促進學生就業。而后者則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致力于創新創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在核心業務上,雙方更是迥然不同。前者需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內生潛能,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崗位職業能力,儲備未來職業發展所需綜合素養。而行業企業的核心重點則在于分析內外部市場環境,研判外部機會、威脅和自身優勢與劣勢,進行市場細分與發展定位,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在運行模式上,雙方各自特點鮮明。高職院校需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定科學而周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銜接有序地安排課程學習、實踐實習,注重計劃性、連續性、系統性。而企業需要根據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動態安排生產經營活動滿足市場需求,呈現階段性、不穩定性、不平衡性。
2.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在合作中的核心利益糾結
職業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課程理論教學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而高職教育的短板則在于職業精神培養、專業技能和真實崗位綜合能力訓練。目前,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教學主要以模擬、虛擬訓練為主,并非職場真實情境,與社會、企業現實脫節嚴重,實訓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企業看來,他們所接收的實習生、畢業生算不上“熟手”。而且,高職院校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基本上是通用型的,與具體行業、具體企業的生產經營實況匹配度較低,學生入職后不能直接上崗開展工作。然而,去企業實習鍛煉,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卻恰恰是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所要謀求的核心利益之一。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其行為勢必遵循市場化原則,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企業的全部精力要聚焦于研究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為社會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學生入職后的再培訓增加了企業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調研中發現,很多企業為實習生、畢業生難以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上崗培訓。企業希望每名上崗的實習生、畢業生是“熟手”,能以嫻熟的工作技能,飽滿的職業狀態,迅速適應崗位要求,以實現生產經營的連續性和低成本。出于利益考量,企業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成為高職院校的實習工廠。而且,進入實習階段的一年時間里,企業對學生直接進行員工化管理,忽視了他們在該階段的學生與員工雙重身份,難以兌現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計劃中企業應承擔的專業教學承諾,這對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極為不利。
在校企合作中,各方特別是企業能夠獲得多少直接或間接利益,需要承擔多大投入成本和風險,才是影響它們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的關鍵。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在追逐各自核心利益的合作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沖突,正是雙方深層合作的瓶頸所在。
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職教育理應尊重市場規律,積極尋求與各種社會力量合作,構建多元化協同育人平臺。在多元合作中,實現功能交融互補又各得其利,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1.多元化校企合作中的第三方
校企合作的實質是各關聯主體基于不同的利益訴求而參與合作,并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因此,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構建合作關聯各方權責對等的利益機制,這是各方合作最有效、最根本的內生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應積極引入多元投入主體,創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職業教育模式,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
鑒于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各自的核心業務和功能短板,校企合作在雙元主體的基礎上,可以引入第三方參與其中。通過三元主體的功能定位與分工協作,實現育人功能的交融互補,并在合作中各得其利,實現互需多贏格局。
所謂第三方,是既熟悉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又深諳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實踐、特點的專業化教育服務組織。
具言之,第三方機構的職能范圍包括收集某一或某些行業企業“崗位點”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協助高職院校、企業進行人才需求調研,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招生招工宣傳;針對某一目標行業企業提供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真實性的實習、實踐環境,進行專業技能綜合訓練;利用獨特網絡資源優勢,協調落實校企之間的實習實踐活動;提供企業文化、職業素養與員工入職培訓;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進行具象崗位教學;對處于實習期的學生進行培訓管理與考核評價;為高職畢業生提供就業咨詢、單位推薦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為企業選拔招錄符合崗位要求的新員工;開展崗位培訓與職工繼續教育;與高校、企業合作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等。
第三方教育機構具有信息、資源、技術、人資、網絡等優勢,在三元校企合作中能夠發揮重要而現實的獨特作用。
2.交融互補型利益鏈——第三方介入的多元化校企合作
4Rs理論認為,利益回報(Reward)是合作關系鞏固和發展的基礎,各方應密切關注并高度回應(Reaction)其他關聯方的需求(Relevance),共同構建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共同體(Relationship)。
第三方介入的三元校企合作,構成了育人功能互補、利益交融共贏的價值鏈。
(1)三元化校企合作各自獲利分析
高職院校:在第三方介入的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能夠聚焦精力于思想品德教育與行為規范養成、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專業理論教學、校內模擬與虛擬實訓。在三元化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能夠獲得最為關切的企業實踐專家兼職教師、校企共同參與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崗位實踐技能學習與訓練、實習實踐安排及培訓、準確而豐富的就業信息、師資頂崗鍛煉及社會服務機會等。
行業企業:在第三方介入的校企合作中,行業企業能夠專注于企業生產經營、客戶服務、技術攻關與新品研發。在三元化校企合作中,獲得持續補充的崗位技能嫻熟、富有職業素養的優質畢業生、合作技術研發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員工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
第三方:在第三方介入的校企合作中,第三方機構能夠精準定位于某一行業領域,研究開發個性化、精細化的特色教育產品,為高職院校和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在三元化校企合作中,與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結成穩定而緊密的合作關系,獲得源源不斷的培訓生源和市場發展機會,取得合理的技術溢價回報與增殖服務收入,不斷塑樹自身品牌,提升了公司知名度。

第三方介入的校企合作交融互補型利益鏈圖
(2)引入第三方的交融互補型利益鏈
引入第三方機構的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不僅能夠彌補“高職—企業”雙元合作機制下的育人職能空白區與合作薄弱點,而且各關聯方能夠更好地專注于各自的核心業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三方介入參與的校企合作不再是政府干預下的淺層次合作,而是通過市場機制作用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校企合作各方積極互動,各展所長、各負其責、各取所需、各獲其利。三方主體在高職教育中的社會角色各異,社會分工明確,核心利益明晰,構成了合作結構穩固、社會功能互補、發展休戚相關的利益共同體——交融互補型利益鏈。
在這條互需、互助、互動的互補型利益鏈中,三方各自投入的成本和承擔的風險較低,能夠集中各自優勢資源,發展自身核心競爭力,從而使得各自的核心利益在合作中得以最大化實現,實現了多贏格局,這是勢單力薄的兩方合作模式難以達到的效果。在三方校企合作中,第三方機構起到了重要的聯結與支撐作用。
基于交融互補型利益鏈的產教融合教育模式,進一步完善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了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有效推進校企深層次合作的積極探索,是實現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賈慧.我國校企合作研究的重點突破與展望[J].職業教育研究,2013(7):7-8
[2]李名梁.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驅動機制研究:一個利益相關者視角[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 73-77
[3]亓俊國,等.協調博弈:創新校企合作機制的新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47-53
[4]艾育紅.酒店管理專業第三方參與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13):51-53
[5]苑毅.基于第三方下的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22-24
[6]朱永華.第三方權威機構介入的GUBC創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遼寧經濟,2015(8):48-51
[7]陳小軍.多元主體視角下高職院校依存型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1):18-21
[8]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責任編輯:劉玉梅]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的階段研究成果(13051160)。
[作者簡介]孫彥東(1968-),河北唐山人,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工商管理;陳兆武(1965-),河北唐山人,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收稿日期]2016-03-17
[文章編號]1009-6043(2016)02-0156-03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