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對多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的需求,醫學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神經病學的教學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是我們每一位神經病學教學工作者應該思索的重大課題。與許多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一樣,我們目前面對的教學對象有醫學五年制本科生、專業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今年已開始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培養目標,神經病學從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安排到教學的組織都應該加以適當的調整,對此,我們的做法是勇于改革,大膽創新,因材施教。
神經病學是醫學領域中目前發展最為活躍的學科,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也是學生們普遍反映難以學懂、難以掌握的一門學科。在神經病學教學中,我們針對多層次醫學人才培養需求進行了一些教學探索。
1 神經病學教學中注重臨床與基礎的緊密結合
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通過對神經解剖學、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礎知識的復習,加深學生們對神經系統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經常發現,解剖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與神經病學課程的學習在時間上間隔過久,很多學生在學習神經免疫性疾病時,基礎課程的知識有所淡忘,感到授課內容非常生澀,難以掌握。這就要求臨床教師綜合相關各基礎醫學課程知識,通過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神經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識的聯想和綜合復習,自然地過渡到相關疾病,進而講授神經疾病的臨床表現、診療原則,加強臨床與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從而真正達到融會貫通,以滿足多層次醫學人才的培養要求[1]。
在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中,是以學科為中心,各學科都過于強調本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單一學科教學目標與整體醫學教育的統一性[2]。臨床教師如果沒有來自基礎理論知識的有力支撐、深化和充實,對一些與臨床教學有密切聯系的基礎學科的重要進展知之甚少,必然會造成基礎與臨床教學相脫離的狀況。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記憶的保證,在學習一種臨床疾病的時候,只有理解了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解剖學基礎以及發病機制,才能掌握其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因此,在臨床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加強與基礎學科的聯系,將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較好的整合,是搞好臨床教學的關鍵。這樣才能達到新世紀醫學教育的要求,培養出既有豐富的基礎醫學知識又有精深的專業水平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2 神經病學教學中注重交叉學科的培養模式
“跨學科”是指跨出學科界限,在學科之間發生相互交叉、滲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學科或新理論,由于其是應用2門及以上學科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學科或新理論,故亦稱“交叉學科”[3]。國家多層次醫學人才培養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獨立獲取國際前沿知識、分析專業問題以及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醫學研究生培養一般分2個階段,基礎理論學習和實驗研究階段。實驗教學是基礎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單一科目的實驗學習無法體現跨學科、交叉滲透、觀念創新及技術創新等綜合實驗內容,往往缺乏實驗整體性、先進性、實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綜合性實驗項目常常將各個部分的實驗優化組合,是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補充的綜合性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一方面可以改善單一科目實驗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綜合實驗技能,為之后的跨學科創新實驗打下實驗技能基礎。加強交叉學科的培養方法包括:開展跨學科創新型課題的申報;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構建跨學科創新學術交流平臺;定期開展跨學科創新學術論壇,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根據學科中的前沿熱點問題提出研討專題及方向,促進各學科專家之間及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此外,還可以構建跨學科綜合性實驗教學項目;鼓勵并開展跨學科創新型課題。
3 神經病學教學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隨著循證醫學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對臨床醫師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來越高。醫學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診療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培養臨床科研創新、分析、處理、應用、實踐能力。現如今,如何在學習期間,依托學校強大的理論及實驗支撐、臨床醫院豐富的病例資源、導師的學術及人格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其培養成具備一流科研能力的臨床醫師,值得探討。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通過近幾年的培養發現在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上應加強對以下方面的重視:(1)重視加強研究生道德品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科學精神的培養是研究生整體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2)重視拓寬知識渠道,完善知識結構:只有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之上,才可能在專業上有創新和突破,這就要求學生還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知道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等等。(3)重視動手訓練,提高臨床/科研業務水平:研究生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培養相輔相成,研究生通過臨床和實驗的培訓。使其動手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4)重視文獻綜述能力培養:提高文獻綜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學會如何實時準確獲取高質量的科研信息,圍繞本專業廣泛查閱文獻,追蹤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是提高臨床醫師專業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維的重要途徑。(5)重視培養多種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質:這些能力不僅包括臨床能力、實驗能力,還包括觀察、選題、設計、討論、數據分析及論文寫作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具體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信息獲取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思維表達能力等方面得到培養,科研素質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階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躍、創新精神最旺盛的階段,是從事醫學科學領域創造性研究的最佳時期。因此,導師要善于適時鼓勵研究生對科學問題大膽設問,深入探索;幫助研究生與成功研究者接觸,培養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經驗,為學生創造條件,多途徑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5]。
4 結語
在21世紀醫學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許多醫學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學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國家針對五年制本科學生的主要培養目標是優秀的臨床工作者,我們在教學中強調神經病學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高級臨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學中注重與臨床的結合外,我們加大了對專業外語的要求,重視臨床與基礎緊密結合,培養專業型醫學人才;對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定位是研究型醫學人才,在神經病學的教學中無疑將加大科研思維及科研能力的培養?,F在,國內一些醫學院校對臨床醫學八年制的培養模式也在逐步試行[6],更重視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意在為國家提供高層拔尖創新人才。因此,神經病學教學如何適應多層次醫學人才培養需求是神經科臨床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探索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楊歡,周文斌,肖波,楊曉蘇,胡波.神經免疫疾病教學中臨床與基礎的緊密結合[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0:83-84.
[2]秦達念.論系統模塊整合教學中基礎與臨床教師的交流與合作[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4):26-28.
[3]陳其榮.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跨學科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5):48-62.
[4]何羿婷,鄺棗園.淺談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6,8(8):137-138.
[5]楊寶,王磊,張懋植.神經外科臨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12):1226-1227.
[6]胡偉軍,王云貴,黃繼東,鄒麗琴.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9):869-871.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