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羽
【摘 要】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作為新崛起的大國,在以環境保護為主流的國際背景和新常態經濟的國內背景下的發展也充滿著無數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大氣污染防治
0 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居全球環境問題之首,它不僅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還直接關系到各國利益。氣候變化具有全球性特征,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唯有通過國際合作,攜手應對才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唯一可行選擇。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在全人類的關注下盛大召開,此次的氣候大會與以往氣候大會不同的是,它不僅備受矚目,更重要的在于氣候談判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強制減排到如今各國的自主貢獻,巴黎氣候大會使各國自主靈活掌握減排承諾,同時也促進了各國間的交流合作。因此,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是全新的起點。
1 中國的承諾
巴黎氣候大會是一場各國領導人都極其重視的會議,據法國政府統計,出席大會的各國領導人超過150名,而參加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領導人只有85名,各國態度的鮮明轉變表明全球治理氣候變化問題的決心,也反映出當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也逐漸從大會的參與者轉為引領者。過去,氣候大會制定的內容無不維護發達國家的立場,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嚴重受損,雙方也因為立場的分歧不斷指責對方,最終形成的文件只剩一副綠色皮囊,里面滿是臭氣煙霾。隨著中國的崛起,其國際地位也得到相應的提升,作為新興大國,中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也不斷加重,相應的國際戰略也在發生改變。早在2014年的11月,中美兩國就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并對外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努力早日達峰。而在2015年6月底中國將此決定正式納入向聯合國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并增加了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承諾。上述的一系列承諾表明中國積極的應對態度。2015年11月底在巴黎召開的氣候大會對中國也具有歷史重大意義,這是自1992年公約達成后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全球氣候大會,并在開幕式中闡述了中方的立場,在國際問題上,中國正從幕后走向臺前接受來自世界的關注。
2 中國的責任
中國為巴黎大會的成功召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巴黎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協議書的制定,并根據各國不同的現實情況尋求最合適的方案,同時也與各國積極展開交流與合作,最終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為今后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巴黎協定》再次確認了中國一再強調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余地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有權利接受發達國家提供的技術資金的支持,但中國同時又作為新興大國也必須擔負相應的責任。首先,巴黎氣候大會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模式首次寫進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中,《巴黎協定》明確規定,各方將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這種方式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模式,與《京都議定書》提出的“自上而下”要求發達國家強制減排的模式不同。目前,已有180多個國家向聯合國提出了自主貢獻文件,中國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該協定還降低了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生效門檻,只要55個國家批準該協議即可生效,這一規定將協定書變成了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實質文件并時刻督促各國按照要求完成減排任務。其次,巴黎氣候大會提出要努力實現1.5℃的控制目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數字,但背后卻蘊含著龐大的科學數據和激烈的爭論,出于對地理位置和資金技術的考慮,中國曾反對將1.5℃作為臨界點,但國內國際背景的變化使中國不斷調整自己的立場和策略,同時也充分考慮到沿海島國的生存危機,中國最終同意將該目標寫進協定書,與其說這是中國的讓步,不如說是為了完成減排義務下的決心。除了承諾履行《巴黎協定》規定的內容外,中國根據《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中國將承諾化作實際行動為解決氣候問題作出貢獻,通過建立合作基金以身作則帶頭作出示范,同時也為各國建立一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
3 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積極響應巴黎氣候大會的舉動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與稱贊,中國也從以往的參與者成功轉變成制定氣候對策的引領者,中國不僅主動承擔國際責任,還積極促進國際合作,因此,巴黎氣候大會無疑是中國建設性參與全球治理的一次成功的外交實踐。國際上中國為達成共識形成的巴黎協定條款具有約束力,協定如果不能有效執行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費,反觀國內,我國是否已經做好對接的準備?
巴黎氣候大會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目標提供了機遇。當前我國經濟目前處于平緩期,當務之急是通過結構調整和提質升級發展,拓寬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雙贏之路。我國“十三五”規劃內容之一便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調整經濟結構,以此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今后我國將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計下降了15.8%。2015年12月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也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建立規則機制,能源消耗產生的大氣污染是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元兇,且主要是燃煤污染和燃油污染,新發規定應通過制定燃油質量標準淘汰不合格的煤炭和燃油,優化能源結構推廣清潔能源的利用。同時設立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通過對污染物總量控制達到減排目的。其次,中國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覆蓋鋼鐵、電力、化工、建材、造紙和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行業,碳交易市場已在我國一些城市進行試點,但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與對配額需求的缺乏并未在全國進行推廣,此次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對碳交易市場的完善是新的契機,我們應當抓住機會利用市場自主競爭的方式控制碳的排放,但同時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形成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的細節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對環保企業的發展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將從2016年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作為如雨后春筍生長的新興環保企業可以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這不但對緩解氣候變化和治理環境污染至關重要,對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也舉足輕重。我國的霧霾等污染治理、環境修復、傳統產業節能減排以及新能源發展等領域的潛在市場需求,完全能夠支撐起這種量級的產業成長,為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產品、設備和服務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挑戰。巴黎氣候大會的召開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也規定了嚴苛的責任需要中國承擔。也許過程艱辛漫長,但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單獨的戰斗,這是全人類為了生存的空間而作出的巨大貢獻,只要把握好機遇,迎接挑戰,總有一天我們抬頭會看見湛藍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張中祥.巴黎協定:中國貢獻了什么[J].中國經濟報告,2016(1).
[2]張慶陽.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動向綜述[J].中外能源,2015.8.20.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