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寒春
[摘要]在課堂中運用適宜的多媒體技術,對學生而言,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教師而言,多媒體這種教學輔助方式,可以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實用,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探討多媒體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學習興趣的激發、重難點知識的輔助、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促進等方面,闡述了多媒體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缺少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因此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構建課堂上的師生共同體,自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將圖像、聲音、動畫集于一體,促進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且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多媒體環境的構建
首先,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引入多媒體,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比如,帶領學生學習《海底世界》一文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與海底世界有關的紀錄電影,電影里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真實景象,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再如,學習《虎門銷煙》一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歷史資料,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章所描繪的歷史場景。當講解林則徐帶領眾人在現場銷煙的情景時,可以播放課件,再現歷史畫面,伴隨著或滄桑或激昂的音樂,學生能夠對那段歷史感同身受。之后,教師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領會文本內容,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其次,多媒體技術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借助黑板,按照生字讀寫、語篇分析、抄寫背誦的程序講解課文,長此以往,學生的激情不再,思想也受到束縛,教學效果自然難以保證。而多媒體技術中的音頻、視頻等方式,能夠將枯燥的語言變成多種類型的信息展現,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營造輕松有趣的認知氛圍,使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加水到渠成。比如,《霧淞》一文的教學,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把文中描述的美麗的霧淞景觀以圖文聲色并茂的形式全面再現;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制作模擬“漢字聽寫大賽”的多媒體課件,打造識字寫字的趣味課堂。
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也是各種出類拔萃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局限,信息傳播的速度過慢,往往僅限于教師的口頭及板書講解,學生缺少更有效的主動思維的機會,因此思維受到很大限制,創造性思維未能得到有效激發。與此相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讓信息傳遞更富于多樣化,也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學生的思維更具創造性和靈活性。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資料。實踐證明,多媒體思維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應當建立于數量眾多的感性材料之上。若想達到這種效果,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多媒體具有信息庫存儲量豐富的特點,能夠提供給師生生動形象的圖片、圖像或者視頻資料,使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材料更為感性、更為直觀,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展開教學,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致力于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借助多媒體影音設備,給學生足夠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比如,《黃果樹瀑布》《秦兵馬俑》等課文,都是描寫祖國各地名勝、歌頌大自然奇美風光的名篇佳作,教學此類課文時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巧妙地使用多媒體,利用圖像和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喚起學生對祖國壯美山河的向往與贊美之情。再如,學習課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多媒體渲染的情境中全面感受樟樹的蓬勃生機,領悟其象征意義,之后再利用多媒體閱讀與宋慶齡有關的故事,如《你好,宋慶齡》《宋慶齡生平簡介》《宋慶齡義救七君子》《宋慶齡和她的保姆》等,這樣學生便能自然地把宋慶齡與樟樹聯系起來,加深對文章主旨的領悟。
三、重、難點的化解
在教學過程中,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如何進行優化處理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師力求破解的難題。小學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較為完整,如果某些知識內容學生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就會對后續學習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重點和難點問題加以提取,使所有學生均能盡最大可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更實用的技能,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在重難點的把握與控制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學效果難不盡人意,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會使這些問題的處理變得相對容易,多媒體的強大綜合處理能力、在立體化和動態化以及形象化等方面的天然優勢,都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
例如,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難點內容。小學生年紀小,正處在知識的初步積累階段,認識事物比較依賴于直觀感受,而古詩用詞凝練,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把靜態甚至枯燥的文字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把詩詞中的景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這種設計模式與學生的心理期待相一致,更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詞的內容。再如,講解《春曉》一詩,教師在充分利用教材插圖的同時,可以從互聯網中摘錄相關圖片,把20個字的古詩演變成多幅直觀形象的圖片,再穿插優美的音樂和教師精彩的朗讀,這樣無疑會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優美意境,教學重難點也會隨之迎刃而解。
四、網絡化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應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多媒體為輔助,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課堂并非學習的終點,多媒體技術中所包含的網絡化思維能夠引領學生走向更加深遠的學習境界中。首先,教師要借助多媒體的網絡化特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把制作賀卡等活動引入到語文課堂,向學生敞開互聯網環境,讓學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整合制作,全面提升實踐能力。其次,教師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這對于后續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要。教師要盡可能設計一些更富于開放性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答案,這也是多媒體時代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種方式。比如,學習《夢圓飛天》《神奇的克隆》等科技類文章時,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不但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逐步提升。最后,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歸宿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課件引導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思維拓展探究訓練,使學生能夠根據新的學習內容產生新的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
多媒體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我們的語文課堂因為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而更加充滿生命活力。只要教師從小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從教材內容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就可以設計出更加精良、適用性更強的多媒體課件,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整合創造條件,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會因為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而綻放出更多的精彩,給學生帶去更多的樂趣與啟迪。
參考文獻:
[1]胡京華.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價值及意義[J].學周刊,2012,(32):21-22.
[2]張科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10):28-29.
[3]陳小琴.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03):16-18.
[4]王天明.淺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2):37-39.
[5]趙英梅,許先花.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9):61-62.
(責任編輯 趙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