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玲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獲得較大的利潤是現代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然而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現代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開源節流,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提高經濟效益。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的兩大分支之一,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控制企業的生產成本。本文從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出發,分析了企業成本全過程管理的主要內容,對以管理會計為導向的企業成本全過程管理的應用進行了探討,目的在于提高企業成本全過程管理的水平。
關鍵詞:管理會計 企業成本 全過程管理
一、管理會計概述
(一)管理會計的概念
管理會計又稱“內部報告會計”,設置管理會計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對財務會計所提供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的依據,方便其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規劃和決策,是為經營者提供決策的一個會計工具。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中管理會計的作用日益凸顯,在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中,價值的維護與創造是管理會計的兩個重點,可以說管理會計是集企業的發展戰略、財務、業務于一體的有效工具。
(二)管理會計的重要作用
首先,可以強化企業的風險管理。現代企業在進行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會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因此企業就必須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管理、控制,管理會計可以預測企業在投資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通過市場調研為企業選擇出投資的最優方案,降低企業投資的盲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其次,可以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提高成本管理是現代企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管理會計在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現代企業可以通過管理會計為企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產品研發政策,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
第三,可以為企業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管理會計是會計科學和管理科學相結合的產物,管理會計可以從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出發,通過預算的編制、決策方案的出臺等,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監督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經濟決策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
二、企業成本全過程管理的內容
(一)事前控制
在企業進行產品生產之前需要做好材料采購成本的預算工作,企業要對用料的數量、價格有一個全面的預算,避免不合理的浪費和人為的暗箱操作。為了提高企業的采購效率,應該對除零星物資以外的物資進行集中化采購,對采購人員定期進行崗位輪換,對于技術性較強的采購業務,在進行采購之前要請專家進行技術論證,實行集體審批,保證材料采購的合理性,提高材料采購成本管理水平。
(二)事中控制
在企業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對生產成本費用的管理可以從控制原材料成本、工資費用、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入手。
第一,對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原材料成本在企業總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別是在一些制造企業中,占比為60%-90%。對原材料成本控制主要由采購、庫存、生產耗費和回收利用等環節入手。
第二,對工資費用的控制。在產品成本中工資費用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可以通過控制效益與工資的同步增長,降低單位產品中的工資比重來實現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對于控制工資成本可以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實現。
第三,對制造費用的控制。在生產產品成本中制造費用的開支項目較多,例如設備的維修費、折舊費、車間人員的工資等,雖然在一些企業中對總成本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如果長期被忽視,就會導致大量的浪費,因此現代企業要加強對產品生產過程中制造費用的控制。
第四,對管理費用的控制。企業管理費主要是指企業組織和管理生產發生的所有費用,這也是產品成本控制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內容之一。管理費用的控制重點在業務招待費、差旅費上。
(三)事后控制
企業在對成品成本進行事前、事中控制后,也要加強對事后進行控制,主要包括了成本的分析和成本的考核。其中成本分析主要的流程包括以下幾個。
第一,對目的進行明確。總的來說成本分析的目的有三個:①降低成本,尋求降低成本的關鍵點;②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經濟決策提供信息支持,例如為產品的選擇和定價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③為業績評價提供依據,業績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銷售費用預算達成率等。
第二,確定成本分析的對象。一般來說成本分析的對象主要有員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分析的原則有兩個——重點分析與全面分析,從實際情況來看,在處理業務過程中對成本建議做重點分析,分析的對象不必太多。
第三,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匯總。數據收集和匯總的標準有三個:完整、及時、準確。在進行數據收集的時候,一項數據沒有加進來,成本核算就會不準確;如果成本數據沒有得到及時收集匯總,就會對決策產生誤導;如果成本核算的數據收集和匯總不準確,那么成本核算的結果自然也不會準確。
第四,選擇適當的分析方法。企業在選擇成本分析方法的時候,要選擇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同時企業也不能對分析方法照抄照搬,要對分析方法進行適當的創新。
第五,得出成本分析的結論。無論成本分析的結果好壞,都應得出分析的結論。成本分析的結論要客觀,不能帶有任何主觀色彩。
第六,提出完善改進的合理化建議。企業的財務人員針對成本分析的結論,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成本分析中的不足之處提出合理化的改進建議。
成本考核重點是對成本中心的責任成本的考核,主要內容包括:①評價企業生產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②評價有關財經紀律和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③激勵責任中心與全體員工的積極性,責任中心是指與其經濟決策密切相關的,具有責、權、利相結合的部門。
三、以管理會計為導向的企業成本全過程管理的應用分析
(一)作業成本法的應用
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將高新技術運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的產品組織結構也得到了改變,導致了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的比重有所下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應的制造費用,因此如何降低制造費用是企業成本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比傳統核算方法更精細和準確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西方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其核心部分是作業,對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進行計量和確認,準確地將耗用的資源成本計入作業,對成本動因進行科學的選擇,將發生的作業成本分攤到成本計算對象中。
在運用作業成本法對企業成本全過程進行控制的時候,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對不增值或者不必要的作業進行識別。企業組織的作業可以分為必要作業和不必要作業,對于企業和顧客來說,如果這項作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這項作業就可以看作是必要的作業,一般來說,企業的必要作業都是可以增值的作業;如果這項作業是無關緊要的,那么這項作業就是不必要的作業,例如企業對存貨的整理、歸類、維護、存儲等作業都是不必要的作業,企業要對這類成本進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2)確定并分析重點增值作業。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有很多作業,但是在管理會計當中不須對不必要的作業進行分析,應該明確重點的增值作業,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
(3)與先進的作業比較。企業產品的價值可以通過某一個作業來增加,這并不能代表這個作業是最有效率的,因此要將該作業與其他先進作業進行比較對比,并進行不斷的完善。
(4)對作業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各種作業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企業組織的“作業鏈”來實現的,“作業鏈”最理想的狀態是使作業和作業之間能夠環環相扣,其中的每一個作業都必須有較高的效率。
(二)目標成本法的應用
目標成本法的核心工作是制訂新品目標成本,并通過各種方法不斷地改進產品與工序設計,確保新品成本小于或等于目標成本。這一工作需要包括營銷、開發與設計、采購、工程、財務與會計、甚至供應商與顧客在內的設計小組或工作團隊來進行。具體來說,目標成本法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
(1)市場價格的確定。市場價格是熟悉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情況下確定的價格。
(2)期望利潤的確定。期望利潤是指概率和各種獲利情況的乘積之和。
(3)在市場價格中剔除期望利潤后得出的目標成本,表達的公司是產品目標成本=售價-利潤。
(4)降低產品成本要通過價值工程的鑒別來實現。價值工程是一種把功能與成本、技術與經濟結合起來進行技術經濟評價的方法,不僅廣泛應用于產品設計和產品開發,而且也應用于工程建設中,其目的是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價值。
(5)運用經營控制和成本控制來降低成本。例如企業可以通過抓好采購成本、銷售成本、管理費用等支出的管理來降低和控制成本。
四、總結
綜上所述,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現代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降低成本、開源節流。管理會計實施的目的就在于控制成本,因此現代企業要以管理會計為導向,從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出發,在管理會計中選擇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不斷提升企業成本核算水平,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閆仲秋.對企業成本管理有關問題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3(10).
[2]蔣斌.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成本管理問題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3(23).
[3]張佳卓.試論財務管理環境變化對現代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4(4).
(作者單位:惠州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