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用“互聯網+”財務信息樞紐支撐去產能
以電信行業為例,財會體系要歸集源頭信息,形成統一數據載體,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通過滿足相關方查詢和分析需求,打造財務大數據平臺;同時,將財務信息與企業信息系統的數據整合,建立中心數據庫和統一數據體系,搭建“互聯網+”財務信息樞紐。借助“互聯網+”財務信息樞紐,面向外部用戶提供內外一致的協調信息,實現與合作方的協調,收集體現客戶需求的信息,利用大數據加以分析,發現客戶的現時需求及潛在需求并排序,有效支撐企業去除低效無效產能,增加和優化符合市場需求的有效供給。
線上線下一體化推進去庫存
庫存是企業的流動資金,去庫存就是減少不必要的資金占用,盤活企業資源存量。產品賣不掉,企業自然就不敢投入,提高經濟效益自然無從談起。這就要求財會人員要走進系統、走進業務,創新傳統業務發展形式和商業模式,實現企業庫存的有效降低。以電信行業為例,終端銷售是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上,終端銷售以實體渠道和社會渠道為主,終端庫存占用量大,周轉率低,占用企業大量資金。
優化資本結構逐步去杠桿
去杠桿主要觸及到企業債務水平過高的問題。當前,銀行間接融資仍然占主導地位,造成企業負債率總體偏高,企業對銀行負債過多;一些企業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企業資產縮水,但負債并沒有減少,進而加大了企業杠桿率。
這就要求財會系統要進一步提升財務監管和資本運作能力。一是必須嚴格控制投資水平,科學界定投資領域,嚴禁低效無效投資,切實管控企業債務風險。二是要積極推動創新型企業搞活機制,提升市場地位,提高資本回報,適當時機引入戰略投資人或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在資本市場公開上市,通過資本運營放大業務價值。三是要加強企業收款和運營資本管理,減少資金占用;研究利率走勢,積極利用長短期貸款的時間差異,降低資金成本;依托企業內部資金集中管理平臺——財務公司,優化結算模式,提升資金集中管理效率。通過資本結構優化和高效精準的資本運營,達到去杠桿化的目標。
打造資源配置平臺切實降成本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業發展迅猛,給傳統行業以巨大沖擊,其互聯網商業模式不僅取消了中間各個加價環節,降低了商品價格,還使得采購環節更加陽光透明,減少舞弊風險。這就要求財會人員要學會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企業內部透明的資源配置平臺。
在降成本方面,財會領域本身也大有用武之地,那就是積極推進“互聯網+會計核算”。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財會部門將線下業務升級為線上業務,可以打破傳統會計服務的地域等限制,使得會計服務更便捷、更高效,在進一步提高會計服務效率的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成本。
嵌入業務前端落實補短板
在“互聯網+”視角下,一方面,財會服務要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以規范財務業務流程為基礎,以市場導向為內外部單位提供專業化核算服務,提升流程效率;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實現平臺化支持,將傳統財會職能從后臺向業務前端布置,增強對業務前端支撐,強化內部控制,做到協同業務的一體化核算、會計和業務合一。
在此基礎上,財會體系也要建立強大靈活的規則引擎,支撐復雜的業務規則、核算規則、稽核規則、授權規則等。作為財會人員,要積極推動和參與財會轉型,打造面向業務的財會支撐單元(BU財務),將BU嵌入業務前端,做好經營規則流程優化、業務決策支撐、經營數據分析及運營風險管控,實現職能管控向服務支撐轉變,線下邏輯向線上思維轉變,傳統核算向價值引導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