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其風險也在逐漸積聚,由于其高杠桿等特性,給自身和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脆弱性。本文從影子銀行的界定出發,介紹了其在我國的發展以及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防范政策建議,以期對商業銀行防范影子銀行風險提供有效思路。
一、影子銀行的概述
金融穩定理事會認為廣義的“影子銀行”是指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動和機構。狹義的“影子銀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的非銀行信用中介機構。從世界范圍來看,“影子銀行”體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構成,一是證券化機構,主要功能是將傳統金融產品證券化;二是市場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另外,還有結構化投資機構及證券經紀公司。
二、影子銀行在我國的發展及其風險解析
雖然中國的金融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與發達國家相似的影子銀行體系,但作為一種信用中介,影子銀行在中國的確存在。從影子銀行的載體看,主要有資產證券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業務、民間借貸、非法集資等,而由這些載體,也引發了一系列的風險:
一是資產證券化的風險。資產證券化的風險表現形式主要是商業銀行隱性擔保、資本不足和集中度風險及政府投融資公司平臺違約風險。銀行在貸款移出表外后仍承擔著貸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實質上的法律責任和風險。銀行雖然可以通過銀信合作將資本轉移出表外,表面上看可以減少資本要求,并規避了相應的準備金計提與資本監管要求,但實際資本金不足風險并沒有消除。
二是高杠桿率的風險。一方面,商業銀行過度參與影子銀行業務,如果影子銀行高杠桿率的危機爆發,損失就會傳遞到商業銀行。另一方面,影子銀行會加快社會資本虛擬化,在對影子銀行的資產流向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影子銀行的資金很大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地方政府基建項目等領域,當經濟出現波動后,資產泡沫隨之破裂,影子銀行的資金流就會斷裂,其盈利模式也將難以為繼。
三是銀行表外業務風險。近年來,由于受貸款規模限制,銀行加大了與信托公司的合作力度,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將本來應該表內發放的貸款委托信托公司進行發放。通過銀信合作,銀行雖然將表內資產移至表外,規避了對貸款規模的限制,但信托公司實質上只是起到投資管道作用,最終風險還是由銀行承擔,表外風險可能轉化為表內風險。
四是民間借貸的風險。主要表現為民間高利貸,由于借貸利率過高,造成中小企業和家庭財務負擔沉重,加劇破產危機,以致在部分地區引發社會不穩定隱患。除此之外,部分民間借貸已經通過銀行渠道向正規金融機構傳遞,民間資金鏈條一旦斷裂,就有可能危及其他正規的金融機構,從而放大系統性風險。
三、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防范政策建議
隨著金融業的發展,銀行、保險、證券機構等彼此交融,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影子銀行所創造的金融工具幾乎突破了所有的金融組織的界限。因此,我們應該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積極防范影子銀行帶來的風險。
第一,嚴格界定影子銀行的業務范圍,將影子銀行系統納入統一監管。影子銀行不同于一般商業銀行,由于其業務性質的不同,處于風險監管的真空地帶,因此,界定其業務范圍,對于控制業務風險尤為重要。對于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加強對其是否符合再包裝投放風險標準的監管,嚴格控制創新工具的泡沫,尤其要控制以房屋為抵押的次貸危機的產生。
第二,建立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之間的“防火墻”,強化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主要是建立實體銀行與影子銀行之間資金流通的防火墻,阻斷影子銀行風險向實體銀行的傳導,特別是要加強對資產證券化產品風險的監管,嚴格控制高杠桿率的產品,加強金融機構操作風險的監管,嚴格禁止金融機構參加民間金融拆借,特別加強對私募基金資金流動的監管,防止私募基金流動對銀行存款產生重大沖擊。
第三,推動理財產品市場規范化發展,防范理財產品市場風險。完善相關政策,推動理財產品市場規范化發展,重點是要防范理財產品市場風險。一是商業銀行應規范理財產品的資產池組合以及資金池模式。同時,鑒于商業銀行在售多種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應該將每個理財計劃對應的資產組合實現單獨管理。二是加快推動銀信理財合作從表外轉表內,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監測和調控,以實現更有效的風險管控,維護好理財產品投資人的利益。三是對于理財產品可能涉及的高息攬儲和監管套利等問題,應該予以嚴厲打擊,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第一作者單位為大連建行小企業業務部;第二作者單位為大連建行風險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