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十八大的順利召開,“三農”問題依舊是黨和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而加快鄉鎮農村經濟發展作為“三農”問題的核心部分,同樣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制度性與制約性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應在現行經濟體制以及農村行政、金融等體制不斷完善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和完善制度與體制的創新,要秉承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的原則,以促進新農村的快速健康發展。
東村鎮是富民縣最邊遠的的鄉鎮,地處富民東北,距縣城67公里,離省會城市昆明64公里,東鄰尋甸縣,南接款莊鎮,西北與祿勸縣接壤。全鎮共轄七個村委會62個自然村,七個村委會中有兩個壩區村委會,二個半山區村委會,三個山區村委會,屬于一個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鄉鎮。
一、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形勢
(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鞏固
由于農林牧漁業明顯滯后于國民經濟整體增長速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將繼續下降。但是,農業相關聯產業,尤其是下游產業,如食品加工業、餐飲業等仍將高速增長,從“田頭到餐桌”新食品經濟正在形成。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農民收入增幅明顯下滑,加上長期形成的城鄉經濟二元結構,農村用電、道路、市場等公用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民對消費品的需求潛力一直發揮不出來。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公用設施建設,農村消費有所啟動,這些有利因素今后仍將會發揮作用,估計農村商品零售額會進一步增長,對刺激國內需求繼續產生積極作用。
(二)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
近幾年,農產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個別農產品價格存在著一定幅度的季度性波動,但波動幅度不會太大。通貨緊縮仍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總體走勢的最重要因素,它左右著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方向和波動幅度。隨著農業市場化、信息化的推進,在農產品價格對其供應狀況反應能力增強的同時,農產品價格季節性和短周期性波動更加明顯。蔬菜、肉、禽、蛋等季節性波動比較明顯。
(三)農產品出口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并存
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出現的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減產使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因素一直會持續到新一輪這些大宗農產品收獲季節。我國已經占領的國際多元化市場。我國農產品出口還會出現一些新的有利因素。當然,也存在一些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不斷推進的同時,新貿易保護主義迅速蔓延。“綠色壁壘”仍將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產生制約作用。日本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目標市場,自2002年9月7日起日本開始實施新《食品衛生法》修正案,意味著我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面臨著更為嚴格的貿易壁壘。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我國畜產品和水產品出口頻頻受阻。我國很多具有價格優勢的農產品,存在著質量不高、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這些因素對日益增強的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
(四)農民收入將保持恢復性增長
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至少存在著三大有利因素:第一,世界農產品價格總體上仍然可能呈上漲態勢,我國農民能夠從農產品出售中獲得更多收入。國內農產品區域化布局的強化,以及對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的關注,無疑有助于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增加。第二,農民非農務工收入將繼續增加。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有利于農民進城打工、增加收入、減少支出的政策措施。全國計劃工作會議提出國債投資項目將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吸納更多的務工農民。第三,國家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農村稅費改革,并繼續予以國家財力支持。當然,農業發展新階段困擾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受通貨緊縮影響國內農副產品價格持續低迷,作為農民收入大頭的農業收入增長受阻;鄉鎮企業轉型,經濟效益下滑,城鎮下崗職工增多,農民進城務工難度加大等原因,作為農民收入第二大來源的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也有限。綜合來看,如果世界經濟進一步好轉,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能夠保持8%的水平,預計農民收入將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
二、東村鎮農民收入主要來源
東村鎮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有種植業和養殖業兩方面的收入。以種植業為支柱,主要發展烤煙種植(局限于山區村委會),以及板栗、核桃、櫻桃、大樹楊梅等經濟林果種植,部分水源充足的壩區村委會除了傳統的優質水稻、雞腿茭瓜種植外,還引進了大棚種植蔬菜、花卉等。隨著種植業的發展,隨之帶動了周末以新鮮蔬果采摘的農業旅游,我鎮農民又增加了一項增收的途徑。旅游業的興盛,同時帶動了餐飲消費等行業,養殖業的發展也得以大大帶動,大規模的生豬、肉牛、肉免、山羊等養殖廠得以興盛。農民也由此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東村鎮農業產業發展形勢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別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作為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三農”問題再次成為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農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農民增收、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也再次獲得新的機遇。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加大,如母豬補貼、種糧補貼等惠農補助資金的發放,無息創業貸款、以及種養殖業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大力扶持,我鎮以種養殖業為支柱的農副產業以高速的態勢在增長,農民的致富增收途徑也逐漸增多增廣,錢袋子也日漸豐滿。農業也真正也發展起來,也真正成了我鎮的支柱產業,農民也看到了發展農業的大好前景并積極投入其中。
四、存在問題與建議
(一)農村和農業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表現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計劃體制下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嚴重;二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林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比重不高,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優勢沒有發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導致農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幅較慢。
(二)農資漲價過快,幅度過高,延緩了農民致富進程,本地區2014年農資價格上漲8.2%,以尿素復合肥為例,近年上漲幅度分別為12%、11%,畝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長9.8元,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平均每畝增加投入17.2元,種糧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農資價格的上漲,其中化肥價格的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影響最大。農民由于農資價格上漲負擔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農優惠政策打了折扣。因此,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就要幫助農民減輕負擔,具體的做法如下:第一,應該大力推進農村稅費體制改革,以提高農民稅費負擔的規范化,有利于避免收費不合理的情況;第二,在強力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時,推崇政府行政機構的精簡高效,為農民省去不必要的麻煩,以達到降低鄉村行政費用的目標;第三,要保證行政執法的執法的公正性,確保農民的人格尊嚴不受到傷害,以保證其民主權力得以順利實施;第四,要及時改善當前農產品貿易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政策,避免農民積極性受到打擊,這樣才能加快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發展
(三)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不足。表現在:農村教育投入不夠,農民科技知識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還存在教育犯困現象,農業技術推廣培訓、宣傳力度不夠,多數種養殖業大戶并未真正撐握科技知識的。作為政府,應當主動承擔起這份責任,定期組織或開展業務技能培訓,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前來參加,以掌握一技之長,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在進程務工過程中缺乏技能的尷尬,提高就業的可能性,從而減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同時,對于農民群眾而言,也絕不能坐以待斃,應該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在實踐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經常進行經驗總結,進而提高自己的農業技術水平,從而順利實現增收的目標,這也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此外,政府還應當鼓勵城鄉合作企業等的建設,在農村當地就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難問題,增加就業。通過“三管齊下”,就能夠使得農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順利實現就業,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通過以上發展形勢、存在問題的分析,下一步找出、找準我鎮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思路也能輕車熟路了,我鎮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將會隨著各種有利形勢的發展而跨上一個新的臺階。(作者單位為富民縣東村鎮農經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