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信息是企業、投資者制定政策、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如今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不容樂觀,急待解決。本文研究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的及其危害性,進一步的分析了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然后相應地提出了一些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
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范圍廣,包括各類行業和各種單位,而且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程度深,會計造假的數額巨大。2013年財政部統一組織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開展了會計監督檢查工作。各地財政部門共檢查企業、行政事業單位23182戶、會計師事務所1668戶,發現各類違規問題涉及金額596.8億元。它們虛列的會計信息數據驚人,手段多樣,由此看來,國家的會計信息失真現狀不容樂觀,亟待改善。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國有資產流失。企業制造虛假的會計信息的手段五花八門,而且目的多種多樣,但最終其結果就是將原來屬于國家或企業的資產被個人或小集體所占有。如制造假賬使國有資產認為貶值,低價拍賣,侵占國家財產;有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利用對外投資政策,違規挪用公款,私自占有國有資產,通過非法聯營、合營、不真實的公益捐贈侵吞國家收入。
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削弱了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及宏觀控制的效力。主觀性的會計信息失真使市場競爭不公平、公正,誘發誠信危機,而錯誤的經濟信息使國家不能有效地、及時地、準確地制定正確的宏觀經濟決策,不能準確地預測經濟發展的趨勢。
損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對于投資者來說,根據不真實的會計信息做出的投資判斷和決策必然是不合理的;對債權者來說,部分企業制造虛假會計信息,虛減利潤來逃避債務必然會損害債權者利益;對企業來說企業的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準確有效的會計信息。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準則和法規與制度的不完善。我國先后頒布了《會計法》、《公司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人員管理條例》,但是大多數的條文對會計準則的分析和解釋不準確,某些規定有重疊現象,致使對同一經濟事項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和方式,致使經濟事項無據可依;會計準則、法規、制度的制定明顯落后于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當新的經濟行為、經濟事項出現時,很難找到與它相對應的會計處理依據。
(二)會計工作內外部監督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的會計工作監督體系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從內部監督來說,雖然大部分企業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且配備了專門的審計人員,但是由于企業的審計人員直接受聘于企業的管理者,因此企業管理部門為了達到自身的利益,必然授意并指使會計人員編造虛假的會計信息。從外部監督來說,由于當前市場環境不完善,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不健全,各事務所之間競爭激烈,注冊會計師為了謀取利益,喪失職業道德,制造虛假財務報表信息,有的甚至同企業的管理者聯手,破壞市場的公平。對于政府監督,一些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受企業的賄賂,對企業的檢查僅僅是走走過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甚至暗地里與企業聯手指導和保護舞弊的行為。“從而形成對我有利的爭著管,對我無利的推著管,甚至出現一事多罰的現象” 。
(三)委托代理關系的缺陷。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已成為潮流,在這種委托代理關系下,經營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業績,為了讓股東信任自己,通過制定虛假的會計信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關心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所有者對企業的狀況不太了解,所有者就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正確的判斷。
(四)政企不分的約束。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國家對企業的管控力度一直都很大,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自身的行政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與公正,企業不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營者,政府為了地方利益或領導政績支持企業的虛假行為,甚至把行政管理的思維與方法強行運用到企業上。同時會計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為了各自的利益,也得到了一定的扭曲。
四、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規范會計準則、會計法規、會計制度。首先要制定有效合理、規范、可操作的會計準則、法規,在制定過程中應當持有慎之又慎的態度,盡量少用“也可”、“或者”等不清晰的語言來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同時減少同類經濟事項有多種處理方法,減少人為調節的空間。對我國會計準則、法規、制度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修訂,對經濟行為、事項進行預測,提前制定既符合中國實際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政策。
(二)建立健全內外部監督制約機制。一方面加強企業內部監督,強化內部管理體系。建立崗位責任制,明確會計事項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做到職責明確、各司其職、協作有序,充分發揮會計監督作用。促進會計核算的電算化,利用財務管理軟件實行財務集中一體化管理,使財務人員與其他部門人員相互獨立;另一方面加強外部監督。政府要建立一支思想先進、具有實踐經驗、業務熟練、技術水平高、熟悉國家財經法紀的監督隊伍。成立專門的行業監管部門來組織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或者由獨立的第三方或者由國家專項部門負責分配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務,從而增強審計的獨立性。
(三)克服委托代理關系與政企不分的缺陷。首先,設立獨立董事制度。在國外,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獨立董事由行業里的大師和專家擔任,對整個公司的政策的制定實施負有監督責任,防止經營者私吞公司財產、虛報收入、虛列支出。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經營者收入要與經營業績掛鉤,明確責任,這樣經營者為增加自身收入就只能盡力把企業經營好,而經營者的積極性也就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政府要放松對企業的管制,要降低企業身上的行政色彩,在市場經濟中維持市場秩序,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做好宏觀調控,提供良好的服務。
(四)推行會計人員委派制。由于會計人員由企業選拔,會計人員的地位和工資都受制于企業,因此會計人員很難做到公正、公平、中立。因此,要對會計機構負責人、主管會計、包括出納的管理委派給地方政府,對會計人員的人事檔案、職務晉升、工作調動、工資薪金、福利等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委派,且與業績和考核結果掛鉤,使會計人員不再受制于企業,保持其獨立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習國外的企業,創辦一些具有行業協會性質的會計服務機構。
參考文獻:
[1]李昌麒著.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徐紹霞.財務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其治理對策[J]時代經貿,2008(58).
[3]王莉卿.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J]西部財會,2009(4).
[4]陳淑芳.會計信息失真治理對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5]錢鋒.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多維分析[D]蘇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