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是引導學生打開語文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學會用心靈觸摸大千世界。在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現代課堂教學中,應切實突出情感教學的重要地位。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真、善、美,從而在現實生活中來感悟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人生之美的重要途徑,更是使學生在知識上得以充實和延伸,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豐富,在人格上得以美化和完善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的更加明顯。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每一篇文章均為文質兼美的佳作,無論就文字的錘煉,內容的表達,情感的抒發,都表現出一種至高的神美。特別是在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對社會和生活真實的體驗,閃爍著圣潔的人性美。教學中必須抓住這條紅線,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內涵,從而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對文章詞句、結構的辨析,以及內容的深層挖掘,而對文章所流露的情感卻如蜻蜓點水,一掠而過,學生很難真正把握文章的脈搏,不能體悟作品的真諦,不能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正如探幽谷已近勝景卻返,登高山將至絕頂而歸,實為缺憾。
在語文教學中,如充分關注作者的情感,引導學生用心體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聆聽作者的心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這樣才能輕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進而激發他們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情,堅定“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念,從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運用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用心審視文章的內在情感,才能讓學生情動于衷,發之于外,導之以行,使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聯系師生情感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譯介的外國作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語文課堂。但總起來說,都是熔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蕪;領略異地的風土人情;欣賞皇帝裸體游行的丑態;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協的教學氛圍中,其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三、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化學習效果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語文學習是一種內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勢必產生效果的不均衡性,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由異質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以期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四、鼓勵式教學
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哪怕他們回答的問題不對,教師也要多讓他們盡量的講,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個成功者,在老師的心目中非常重要。這一點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尤為重要,對于這部分學生,假如教師再不進行鼓勵的話,那么以后這些學生會有更大的問題,甚至使得他們放棄了語文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找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去談心,對其不足之處進行輔導,讓他們擺脫目前學習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