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從實際教學出發,思考如何利用自制教、學具來與教材實驗進行互補,從而達成突破實驗教學難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自制教具 自制學具 生物教學 開發與使用
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2011版《初中生物課程標準》中關于實驗教學一個重要的建議:實驗設計應該多樣化,如設計低成本實驗,設計模擬實驗,虛擬實驗等。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探討自制教具在實驗教學中的改良、互補等作用,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效率。
一、利用自制教具,突破實驗教學難點
“血液循環”是初中生物學知識的重點,其中瓣膜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圍繞本節內容設計了“豬心臟的觀察”等多個實驗,力圖讓學生直觀認識循環系統的組成,進而理解各結構功能,最終掌握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要想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血液循環途徑,就必須解釋清楚一個關鍵結構——瓣膜的功能。循環系統中有三種瓣膜:房室瓣、動脈瓣、靜脈瓣。這三種瓣膜所處位置不同,功能都是一樣:防止血液倒流。通過實驗“豬心臟的觀察”,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室瓣的結構特點,但是其功能卻無法呈現。為了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本節我自制了一個教具(如圖1)來模擬瓣膜的功能:在一個透明塑料套管(碎碎冰外殼)里面放置一中心穿孔的環形塑料墊片,墊片周圍纏繞紅色(視覺效果好)塑料薄膜模擬瓣膜。當水流從A流向B時,瓣膜(塑料薄膜)打開,水流通暢;當水流從B流向A時,瓣膜(塑料薄膜)閉合,水流受阻,淤積在血管(塑料套管)內。通過這個自制教具的功能模擬,直觀形象地演示了瓣膜控制血液流動方向的功能。
為了進一步將本節所有實驗串聯起來,整體呈現血液循環的動態過程,我又制作了一個“人體血液循環途徑演示儀”(如圖2),將整個血液循環過程連貫呈現,進而完美解決血液循環知識體系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通過這兩個自制教具的輔助,模擬相應結構功能,成功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結構和功能的聯系,突破了本節教學的難點,有效地提升了實驗教學的效率。
二、利用自制教具,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人體廢物的排出》一節中,腎單位的結構是學生最好奇也是最難理解的地方,而且也是本節重點“尿液的形成”的基礎,所以如何讓學生理解、掌握腎單位的結構,成為本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課本設計了實驗“觀察豬腎臟”,讓學生發揮視覺、觸覺、嗅覺等多種不同的作用,從宏觀層次深入學習腎臟相關知識。腎臟的基本單位——腎單位,因過于微小,學生無法通過實驗來感知其結構,從而成為學習的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我采用了自制教具來突破這一難點,事先給每個小組準備了相應的器材:包著薄膜的漏斗、紅色毛線球(部分用藍墨水染色)、乳膠管。課上,首先借助多媒體,呈現了腎單位的結構模式圖,組織學生結合課本資料,自學腎單位的組成,然后再小組合作,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組裝一個腎單位的模型(如圖3)。通過這種自制教具與實驗教學互補的方式,為學生直觀呈現出了入球和出球小動脈(毛線)、腎小球(毛線球)、腎小囊(包著薄膜的漏斗)、腎小管(乳膠管)的關系,完善了本節的實驗教學,同時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自制學具,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在《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教學中,我將本實驗進行了部分改進,改為學生自行設計探究方案、準備實驗器材的實驗。本次實驗學生帶給了我很多驚喜,其中最突出的要數第三小組。該小組想探究食物的顏色對螞蟻覓食行為的影響,本來該小組想找染成不同顏色的食物,經過討論分析后,考慮到染料的成分可能會對螞蟻產生的影響,經過多次嘗試后,該小組制作了實驗裝置——不同顏色的紙盒,在紙盒里盛放相同的食物。后來他們又考慮到盒子可能會影響螞蟻對食物的尋找,所以將紙盒打孔方便氣味發散和螞蟻進出覓食(如圖4)。一個簡單的學生自制教具,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從對照實驗的設置,到變量的控制,無不體現了學生縝密的思維。一個看似簡陋的裝置,卻很好地詮釋了課程標準中“實驗設計的多樣化”“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要求,并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自制學具,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實驗教學效果的鞏固,通常是采用完成實驗報告,或繪制結構模式圖的方式來實現。這樣的方法雖能實現鞏固教學效果,但是學生大多出于應付作業的目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足。而采用制作自制教具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學生會帶著極大的興趣、滿腔的熱情來完成這樣作業,這樣既能鞏固實驗教學效果,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地面上的植物》一節,“觀察花的結構”的學習中,我在實驗教學中首先安排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桃花的結構,實驗結束后,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小組合作制作桃花模型”。第二天生物課,每個小組都積極要求展示自己組的杰作,我組織各小組分別說說自己制作桃花用的材料及花的結構(如圖5)。他們自制教具所取的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有些還是生活中的廢棄物,如:雪碧瓶、彩紙、鐵絲、線、橡皮泥、顏料等等。最終這次活動不僅達到了我預設的鞏固花結構的目的,還培養了學生節約資源、廢物利用、愛護環境的科學素養,激發了學生樂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在新課程的生物實驗教學中,我們在立足于傳統實驗教學的同時,也要積極思考,如何讓自己在教學中不理想、不順手、效果不佳、學生操作困難的實驗,變成簡便、易行、效果好的實驗,通過這些案例可見自制教具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的提升空間。科學、合理地使用自制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作者為江蘇省鎮江市實驗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