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手工課程是高師學前本科教育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創新能力是構建高校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本科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之一,課程教學應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適應幼教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的改革,造就適應現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美術手工;創新能力;手工教學
目前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也對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手工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師學前本科教育專業必修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特色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能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的培養目標與定位
學前美術教育本科專業主要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學前教育發展需要,具備學前教師美術專業技能以及現代學前美術教育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能勝任幼教機構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師學前教育美術手工課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審美素養的重要環節。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一般藝術院校相關課程有所不同,畢業生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而不是成人,美術技能實施應用的領域是幼教機構美術類課程教學、幼教機構的環境創設以及幼兒手工玩教具制作等。所以說無論是從畢業生的教學角度還是未來的工作角度,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都與相關其他藝術課程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自己的顯著特點。高師學前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生必備的素養包括:良好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學前美術技能和現代美術應用技能、民間美術及地方民俗藝術的綜合研究與創新能力,從事學前藝術實踐的綜合能力以及獨立完成藝術創作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要求課程教學更應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其強調突出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作用,重視學生創意思維的啟發培養和創意制作能力的開發。
二、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具有鮮明的課程特色,具有承前啟后的銜接作用,其先修課程以素描、色彩、三大構成、裝飾畫、民間美術等專業課程為基礎,后期與幼兒園環境創設、玩教具制作等必修課一起構成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的完整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支撐環節。根據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圍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要求,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有:針對幼兒美術手工技能培養的教學方面;針對幼教機構環境創設的美術技能應用方面,以及二者結合的其他應用領域。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教研室雖然對教師提出了統一的教學要求,但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卻五花八門,老師們熟悉什么就教什么,平行班級授課效果差異極大,缺乏有效性、目標性和針對性。因此,首先要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合理分配不同的課時比例;其次,在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結構和實訓環節等方面應該以幼兒教師崗位要求為核心,圍繞幼教機構的教學規律來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習方法。美術手工課程基礎技法部分的學習,學生一般較為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中不僅單純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各類材料表現的可能性,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造型手法,將各類手工制作與實際教學活動、玩教具制作、教育環境創設相結合,既要全面掌握手工基礎知識,又具有實際操作技能,同時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設計意識。
三、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的創新途徑分析
(一)建立創新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要做好課前調研,創新教學內容設計,細化課程指標要求,同時注重收集國內和國際先進的前教育理念,在課程建設中及時反映新理念和新方法,吸納最新的教學成果,以實現多信息量啟發式教學,提高課程教學實效。課堂教學中結合幼兒園實際以訓練教學為主,以模擬幼教機構的實際需求為主,使學生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做到學以致用,縮小畢業生與社會需求的差距。還可以積極探索民間美術資源的教學開發與設計創新,從色彩、造型、材料與工藝等多方面嘗試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間藝術,并創建可行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模式。具體方法是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優秀民間美術元素,補充鮮活的本土文化資源,并與幼兒園教學相結合,以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間藝術,培養具有民族文化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幼兒教育師資,為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傳統手工技能的培養及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教育方法與手段創新。高師學前美術手工課程需要不斷更新和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創意思維主要孕育在設計構思過程中,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手工作品設計過程和構思方法的指導,運用啟發式、引導式、互動式、研討式等創造性教學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學生只要提出以前沒聽過、沒見過、沒接觸過的新觀點、新方法、新設想等,都應視為創造性思維的成果,并予以尊重、鼓勵和獎賞。教師還可強化綜合性課程設計,創造條件讓學生完成從調查—草圖構思—設計制作—樣品展示等全過程設計,并通過與有經驗的人的交流,分析和總結自己的設計,使學生的綜合創意能力能在實踐中提高。同時,創新思維能力的產生是以豐富的生活體驗為基礎的,培養學生養成對藝術,設計、美術、審美意識等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審美情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個人見解。
(三)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創新成果的表現與物化能力等。對于學前美術手工課程教學,尤其要加強動手實踐和操作,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程教學要加強以動手實踐能力為中心的訓練環節,可進行模擬項目訓練,使學生較快地熟練掌握手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采用項目式、案例式、團隊協作式教學等,強化學用結合,突出應用特色,可根據不同美術手工教學各教學單元的性質與特點,運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淡化理論,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注意多從社會和實際生活中搜集素材,用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引導他們去探索新的知識;其次要提高實踐教學趣味性。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如果實踐教學缺乏科學指導方法,造成學生對按部就班的完成手工任務沒有激情,更難有創作的興趣。解決方法是教師通過欣賞、游戲等有趣手段引導教學,創設最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緒體驗,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引入到創新思考與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稟賦和潛能。
綜上所述,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把培養富有創新性、思維敏捷、適應力強的高素質學前教育人才作為首要目標,以保證學生步入社會后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