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辦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前途、高校的命運,甚至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等教育評鑒(估)是保證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砝碼。介紹臺灣高等教育評鑒機構的運行機制,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體系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臺灣高等教育;教育評鑒;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指影響人類社會有規律運動的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及其功能。臺灣“大學法”(2007年1月修訂)規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負責高等教育的評鑒工作,組成評鑒委員會或委托相關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鑒機構定期實施具體評鑒方案,自我評價則由各高等院校自行開展。因此,可將臺灣高等教育評鑒的運行機制概括為:“法律”規范、行政主導、機構執行、社會參與、高校自評。
(一)“法律”規范
所講的臺灣高等教育評鑒的法律依據要追溯到1994年臺灣修訂的“大學法”,其第四條第三款規定:各大學之發展方向及重點,由各校依據臺灣地區發展需要及學校特色自行規劃,報經教育主管部門“核備后實施”,并由教育主管部門“評鑒之”。1999年,臺灣教育基本法中又指出,臺灣當局及民間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鑒工作以提升教育質量。2000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技專校院評鑒實施原則”,該原則在2004年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技專校院評鑒訪視實施原則”。2007年1月,“大學評鑒辦法”出臺,具體規定了評鑒主體、評鑒類型、評鑒周期、免受評鑒的條件及評鑒結果的應用等,這一評鑒辦法的實施,構建了臺灣高等教育評鑒的基本框架。這些所謂的“法律條文”的頒布將臺灣高等教育評鑒工作逐步推向了“法制化”道路,使得臺灣地區的高等教育評鑒工作“有法可依”、規范有序,是臺灣地區“依法”建立高等教育評鑒制度的有力探索。
(二)行政主導
在1992年以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直接負責對高等教育的評鑒工作,從制定計劃到組織專家評委會,都是親力親為,始終處于權責的中心位置,1992年以后,教育主管部門不再直接開展評鑒工作,而是委托“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評鑒中心等第三方評鑒組織承擔高校評鑒工作。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職能發生變化是自2005年評鑒中心成立以后,它更多的承擔“行政監督”和“行政委托”的職能,合理有效地規劃大學評鑒事務,如搜集分析島外大學評鑒的相關信息,協助大學申請各類學門“國際認證”,建立臺灣地區大學評鑒人員的數據庫。
盡管存在第三方評鑒中心,但這些學術團體的權力仍是地區政府賦予的,事實上,臺灣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依舊是該制度的核心主體,高等教育評鑒的最高權力仍然屬于臺灣政府,與國外社會中的第三方評估機制是完全不同的。
(三)機構執行
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管理下,由評鑒中心負責具體實施臺灣高等教育評鑒工作。評鑒中心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自主設計并規劃評鑒方略,受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第一輪的評鑒已完成,目前正開展第二輪評鑒。每年,評鑒中心的工作流程一般分為三大步驟,首先在年初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評鑒實施計劃”,其中包括評鑒目的、評鑒對象、評鑒內容與標準等,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心的年度計劃進行審核,提出修正建議;然后進行評鑒前的準備工作:1.召開學校說明會,作動員部署;2.高校進行自我評鑒,填報自我評鑒數據表;3.成立當年的評鑒委員會;隨后就進行訪評專家入校實地考察;最后,專門人員負責搜集考察數據并撰寫訪評報告書,在經初審小組和審議委員會認可后形成最終的評鑒結果報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并通知被評鑒學校。當然,在“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形成后,和“審議委員會”認可后,被評鑒系所有兩次反饋和申訴機會,可以對評鑒結果提出意見,分別由參評委員和申訴委員會作出回復和說明。
(四)社會參與
臺灣高等教育評鑒運行機制中的社會參與包含2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指“臺灣評鑒協會”等社會團體參與評鑒工作;其二是指臺灣媒體通過報道參與評鑒。
臺灣評鑒協會的評鑒權力是教育主管部門或“高等教育評鑒中心”賦予的,這種權力不是行政直接委托,而是通過臺灣地區政府的公開招標方式獲得的,為了增強評鑒的公信力,只要有過評鑒經驗,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有權進行招標,進而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評鑒,給評鑒結果的公正性、公平性提供保障。
社會的全面參與還體現在大眾媒體的傳播上,各大媒體不僅報道和刊發評鑒的理論和觀點,還支持報道專業人士對評鑒結果的不同認識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評鑒程序、評鑒體系、評鑒結果的公開,保證了評鑒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
(五)學校自評
毫無疑問,各大高校無不十分重視評鑒工作,因為評鑒的結果不僅直接關乎學校的聲譽,還是高校獲得政府教育經費的主要參考標準,更是高校對辦學效果的自我檢驗。所以,高校必須嚴格洞察自身的辦學形勢,一方面要全面了解評鑒的意義、目的及流程,動員全校師生積極參與評鑒,成立以校長為首的自評小組,合理分工、全面規劃,搜集并重組匯報材料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學校績效的良好“呈現”工作,布置合宜的會場,規劃流暢的參觀路線,完整全面地記錄委員意見等,使評鑒工作不流于形式,努力取得良好的評鑒效果,切實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黃自敏.臺灣省高等教育評價的發展歷程與制度框架[J].復旦教育論壇,2009(2):17-21
[2]“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基金會”簡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基金會”網站.http://www.heeact.edu.tw/
[3]陳揚盛.大學評鑒中心9月招標[N].臺灣立報,200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