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人好的性格、行為習慣形成的黃金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如一張從未著墨的白紙,不沾染一絲雜質,如果能夠在習慣上注重養成,在行為上著眼成長,一定可以促進其性格、品質等多方面積極健康的發展。因此,本文立足教學實踐,結合筆者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探索如何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開展好習慣養成教育,幫助學生們將行為培養成習慣,將習慣鑄就出品質,將品質開創出未來。
【關鍵詞】班主任;管理工作;養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由葉老先生一句話可以看出,好習慣的養成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最理想的彼岸。然而,回顧我們的傳統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在背負著“應試”的壓力下,班主任不得不將工作重心放在“成績”上,而忽視對于學生成長最為重要的習慣。因此,審視當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小學班級管理還必須回到好行為、好習慣的培養上來,讓好習慣不僅成為學生們近階段學習的加油站,更重要的是成為終身學習的墊腳石。
一、關注點滴,好習慣養成于日常
好習慣的養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的滲透和培養,尤其是對于小學中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控力和持久性較差,今天修正好的行為,明天也許就會忘記。因此,班主任在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中要以“養”為主,從每天做起,從點滴做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養”出學生們的文明之氣。
例如:對于中年級學生們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師生共同制定班級管理計劃,如在個人衛生上,勤刷牙,勤洗臉,不穿怪異的衣服,不留奇異的發型,做一個干干凈凈的學生;在文明用語上,不罵人,不說臟話,交往語言做到文雅;在與老師、同學交往中,要做到尊重別人,主動打招呼,能夠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班級管理“風向標”樹立了,教師又讓同學們民主選出“推薦”小組長,每一周都要從每個小組中選出三名“文明小標兵”,做到一周一評選,一月一獎勵。利用這樣的方法讓班級里盈滿“好習慣”的濃厚氛圍,在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下,每個學生都爭先恐后,做文明小標兵,好習慣逐漸在學生們身上形成。
教無定法,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環境背景中成長的學生,在好習慣的養成中培養方法不一,但是相同的是,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學生,細微而周全的制定管理計劃,最重要的是要提倡民主,持之以恒,做好輿論導向,讓好習慣成為一顆熠熠發光的明星,吸引著學生們注意和靠近。
二、關注成長,好習慣養成于榜樣
人們常說:有怎樣的學生,就有怎樣的家長。言外之意,是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的縮影。事實上,學校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是班主任老師的縮影,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想培養學生好的行為習慣,一方面要自己樹立良好的榜樣,另一方面要多在班級里樹立榜樣,集聚積極向上的力量。
例如:帶一年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們由于年齡小,普遍不會掃地,為了保持教室的衛生和整潔的環境,每天我都會早早來到學校,把教室打掃的干干凈凈,經過一周的耳濡目染,我欣喜的發現,有幾個同學在我掃地的時候,學會了幫忙,他們在我掃之前,先是把凳子挪開,待我掃過去之后,又把凳子按部就班的挪回原位,雖然這是個小小的一個行為,但是從中發現了學生們的大大的進步。此后的清掃中,在這些同學的帶領下,其他同學也加入了打掃衛生的行列,個子大的拿起笤帚和老師一起掃,個子小的把桌椅挪整齊,就這樣學生們慢慢的學會了自己值日。
蘇霍姆林靳基曾說:“只有創造一個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好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為基礎和原則。無論是上述案例中的班主任以身作則,還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為他們尋找榜樣,目的都是為了學生規范行為,幫助他們找到心中期待的“偶像”,以這樣的精神支柱,為其將來身心的健康成長鋪墊道路,夯實基礎。
三、關注差異,好習慣養成于尊重
烏申斯基說:“起先應當讓孩子習慣服從2~3項內容達到的要求,不要因為要求太多……如果一下子大量的規則要求學生,你就是在迫使他違反其中的某一項,這樣就不能讓好習慣在他身上扎下根來……”事實上,好習慣的養成要做到循序漸進,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學生管理工作要符合發展規律,對于不同年齡,或相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因異而訓,在尊重和期望的基礎上,促進每個學生相應的提高。
如一年級新生可以從最基本的要求做起,以衛生為例,學生服裝整潔,書包干凈,每天刷牙;而到了三年級,要求學生少吃零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到了高年級可以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保持衣服、學具的整齊,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再以學習為例,低年級可以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書寫工整;中年級可以要求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到了高年級,就要注重智力的開發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如自主查找資料,制定學習目標等。除此之外,因材培養還要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有針對性的進行好習慣的訓練,如某同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那就先培養他“當天事,當天畢”的好習慣,有針對性了,學生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嘗到努力的甜頭,管理效果才能跟上去。
陶行知先生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按照統一的標準去衡量,無疑陷入了教育的誤區。如上述案例,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既給學生以規范和引領,又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爭取讓每一個肯于奔跑的學生,都看得到天邊的彩虹。
四、關注評價,好習慣養成于鼓勵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跡高明得多”。好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班主任有效的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充滿智慧的,高明的管理態度。因此,小學生好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教師要著眼行為發展,認真觀察學生生活中的表現,看到學生點滴的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科學的評價,讓學生在無限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中將好習慣進行到底。
如在帶四年級班主任的時候,開學伊始,我發現學生們不會整理課桌,書本亂丟一氣,很多學生上課鈴響過了之后,才匆匆忙忙的跑進教室,老師要開始講課了,學生們還在低著頭找課文,這樣的現象如果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勢必影響學生的上課效率。為此,針對學生課桌上的文具擺放問題,教師提出了三個“一”的要求:“書本排列一道線”、“提前拿出一本書”、“課間早歸一分鐘”,經過一段時間的要求之后,老師開始不定期的檢查,發現課桌上學習用具擺放整齊的,能夠自覺早一點回到教室的,提前將下節課的課本準備出來的同學,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并在教室后邊學生“成長足跡”中貼上一個大大的笑臉……教師仔細觀察,每次受到表揚之后,都能看到一些學生臉上難以掩飾的欣喜,而其他學生也向他們投來羨慕的目光……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一個好學生,這是學生求知欲和好勝心的集中體現。而在好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教師必須滿足學生這種心理需求,認真觀察他們的點滴進步,只要發現在習慣上某個閃光點,進行積極的表揚,不斷擴大影響,讓學生清楚的意識到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意義,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讓好習慣似茉莉花香一樣,滲透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潛入每一個學生的心底。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小學生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及人生之路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班主任教師,一定要抓住“好習慣”養成的關鍵幾年,給他們以思想的啟迪,心靈的引導,關注細節,培養習慣,關注行為,促進發展,為提高學生們的個人素質,為提升國家人才的綜合素養提供必要的習慣保障。
【參考文獻】
[1]趙麗霞.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研究[J].教育探索,2009(05)
[2]馬志華.怎樣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J].學苑教育,2013(07)
[3]孫啟昌.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