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初中思想品德《人生難免有挫折》一課的教學案例,通過實例分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形成認知,初步培養學生辯證地、客觀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思品課教學;案例描述;課后反思
一、案例描述
環節一 走進挫折 認識挫折
挫折的含義(板書)
今天我想通過我的博客,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挫折”這個話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經常遭遇挫折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看我的3月11日的博文——傷心的痕跡。
現在讓我們回到一開始關于禽流感的新聞,思考一下禽流感產生的原因(小組討論):
我也收集了布恩資料供大家參考,博文:走進挫折 認識挫折——人類新挑戰。
忘不了2003年的抗擊“非典”,至今仍記得口號“眾志成城,抗擊非典”,如今禽流感H7N9又呈現肆虐之勢。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我查閱了網上的資料:1.環境氣候有關。環境污染太嚴重,引起細菌變異。2.因為養殖業大量使用各種抗生素、激素,大量濫用各種藥物導致原來不能傳染給人類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發生突變,變成可傳染致人類的病毒,這就和人類濫用抗生素藥一樣,最終因病毒變異導致所有的藥物都無效。3.來自東亞地區野鳥和中國上海、浙江、江蘇雞群的基因重配……
環節二 面對挫折 戰勝挫折
通過討論可以發現人的活動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既有“天災”也有“人禍”,而且在本課一開始我們就得出了結論——人生難免有挫折。既然這樣,我們應采取何種態度去面對挫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3月14日的博文——女兒的童話。(略)
問:三只青蛙的命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略)
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結果(板書)
環節三 體驗挫折 感謝挫折
從理論上,我們已經知道了“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結果”,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些同學依然在上演著第1、2只青蛙的故事。請看我3月15日的博文——獨立生活的挑戰。
今天下午,一個初一學生家長到辦公室找我簽字,辦理走讀手續。詢問其原因,家長告知我學生不能適應住校生生活,尤其是晚上睡覺學生是需要媽媽陪同才能入睡的,聽完家長的講述,我沒有覺得這是個笑話,家長走后我還是陷入沉思:
開學初,初一(7)班一徐州的學生因不適應住校生活轉學回家了。其實,每一屆初一都會有這樣的學生。這些孩子今后怎樣去面對人生帶來的坎坷呢?幸運的是,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個別,大多數的學生都能適應并開心地生活在校園里。
這種現象其實在本版也存在,但大多數都能正確面對,下面我請兩個長期周末留校生談談進入分校后,如何克服困難學會對里生活的。
任何人都是在不斷地認識挫折、戰勝挫折的過程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也只有戰勝了挫折,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人生。
活動:請女生思考第一個問題:當測試不理想時,我們應采用什么方式去面對?
請男生思考第二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舉出遭遇挫折戰勝挫折的事例。
……
孩子,我感到很充實,這是財富。我很感激我所經歷的一切,人生總是在成功與失敗、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中演繹一幕幕憂傷與難忘。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但也會碰上沒有舟船的渡口,沒有小橋的河岸,這時候只能自己百度自己了。當你孑然一身孤獨無助的時候,堅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諦!生活中定有希望,生活中一定要有自信,同時還要以感恩的心態去看待一切挫折和坎坷,看到一篇很美的詩,收集起來,與你共欣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二、課后反思
在分校的課堂上學生充滿自信、陽光,體現出很高的素質。這不是哪一堂課能突擊“培養”的。分校政治老師在可嘆教學中一直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展示,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能力。如課前3分鐘的“時事播報”活動,學生在課后需要關注近期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收集時事資料,制作課件,規范播報,評委點評。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收集整理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有助于提高評委的辯證思維能力。分校的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責任、創造”的特質。
本堂課充分體現了分校政治課的學科教學主張。
1.課堂容量大活動多,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教學設計全面。從實時播報的輕松直接導入開始,以“博客”這種目前學生比較喜歡的形式為載體,將素材和活動融入其中。過程環節緊湊,“走進挫折、認識挫折——面對挫折、戰勝挫折——體驗挫折、感謝挫折”,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教學目標逐步得以實現。
2.教學案例選取源自生活,卻又通過分析思考高于生活。如新年祝福語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人們喜歡用這種形式?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的愿望嗎?激發學生去走進挫折,認識挫折。本課這種大量引用自己的示例作為素材,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例進行思考,又笑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也充分體現了分校政治課的理念。
教學案例都選自教師本人的日記,都是教師本人親身經歷的,在校園發生、與學生發生“碰撞”的案例,所以,有情感升華,是自然流露。尤其是最后的教師寄語,感情真摯,語重心長,充分展示了教師的才情。
3.做到了三個“還給”,將時間、空間和思維還給學生;教學設計、課堂引入、課堂點播都比較精當;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狀態都很積極。
從時事播報、祝福語手機交流、分組討論挫折產生的原因、現場采訪周末留校生生活感受等形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通過引導,點撥,肯定鼓勵,讓學生自我展示。
【參考文獻】
[1]《初中思想品德》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