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時代的書法史能夠折射出這個時代的文化心態和社會狀況。對于書法史的研究不應僅僅是研究他的書法文本和形式,更應當注重其書法創作的背景。從經濟角度對晚明書法的本體范疇進行擴展性和延伸性的闡述,關注晚明書法在整個藝術文化史所呈現出的生命狀態和藝術價值,因此將社會轉型之際書法藝術的文化生態置于書家的經濟生活之中進行觀照。
關鍵詞:晚明;書法;經濟;社會生活;高堂豎軸;扇面
晚明是一個政治黑暗、但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萌芽之后的工商業快速發展使得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在這種經濟繁榮的狀況下,書家為了應酬市場或者為了生計,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來贏取市場的青睞。
晚明書家作為當時社會的知識階層,政治因素、市場經濟以及思想文化都對他們的風格面貌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態,是書家精神方面的寄托,這種士人代表的精英文化又想與階層代表的大眾文化有所區分。因此這些書家士人考慮的是怎樣很好地處理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怎樣為了生活、為了贏取市場而改變自己。
一、經濟發展的物質支持
(一)廳堂建筑的需求晚明是書法的另一個高峰期,長條巨幅的書法作品大量出現,而這些的出現絕不僅是當時書家自身創作的需求,市場的繁榮以及廳堂建筑的發展給晚明的書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些長條巨幅的出現讓書法在它原有的功能上又有了裝飾的功能。“建筑是長條巨幅的物質載體,即有了高大的建筑以及寬闊的墻體,才能使得巨幅的書法作品得以運用,才能在空曠的視野當中尋找出新的視點,才能體現出書法線條的張力[1]。”建筑作為書法作品的有效載體,為書法作品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史書記載晚明的一些書法作品往往懸掛在廳堂的墻壁上,那么就對于書法作品的尺幅有了很大的要求。因此,在明代,書法作品的尺幅與當時的高大建筑有直接的關聯。
從上面的記載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高堂大廳的建筑是書法作品很好的載體,為長條巨幅的書法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同時,在這種環境下也為書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促進書家創作的同時也促進了長條巨幅的發展。
(二)園林題額李漁說:“亭閣之中,墻垣之隙,皆可留題作字者也。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視其地之寬窄,以為字之大小,或為鵝帖行書,或作蠅頭小楷[2]。”在李漁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園林、亭閣之中到處可以看到題字的人,同時這些書家看空間大小、寬窄而作書。為了配合園亭廳堂的裝點,書法樣式中的匾額、中堂、立軸、對聯以及條屏等樣式就各有其功能,這樣書法作品不僅可以作為特殊的裝飾物件,也可以暗示園主不俗的藝術品味。園林書法藝術作為園林景觀展示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成為晚明時期園林的審美趨向而更順勢風行。作為園林書法,他一方面承載了景點介紹的功能,更重要地是與同林文化生態的融合和諧。若有書法名家通過作文、撰寫楹聯或是題字的方式不僅使園林景色更加雅致,也可使書家自身記錄自己的游歷和感受。如潘氏豫園內的樂壽堂,便有董其昌為之而作的《樂壽堂歌》,詩文“書于屏障,字徑三四寸許”[3]。王世貞所建弁園的文漪堂,其三壁“間取《文選》詩句稍暢麗者。乞周公瑕(天球)擘窠書,是生平得意筆”[4],尤其作為園林點睛之筆的匾額,對它的要求更高。園林建筑的興建和修葺以及房屋居室建制的革新也為書法長條與巨幅作品的展示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促進了書法形式的多樣性,如匾額、中堂、立軸、對聯相繼出現。在這種環境中,書家士人的書法空間也更為之豐富多彩。
(三)教育、印刷業的發展晚明經濟的發展,相當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造紙術的進步。晚明書家的創作,高堂大廳的大量需求,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造紙術的發展。不難發現,晚明時期不僅可以制作精良的紙張、絞絹,同樣也能夠制造出尺寸更大的紙張來,宋應星(晚明)的《天工開物》中有《殺青》篇就詳細介紹了各種紙的生產過程。這就為晚明的書家在書法創作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物質保障[5]。造紙術的進步使得書家在創作中得到良好的發展,書家的大量書寫同時也促進了當時裝裱技術的發展,從小幅作品到長條巨幅。造紙術的進步以及裝裱技術的完善都為晚明的書家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晚明時期封建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逐步瓦解后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隨之,商品經濟也快速發展,不僅在城鎮,在鄉村也有所發展。這些都大大促進教育獲得了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發展讓當時民眾的識字數量有了提高。與此同時,當時的印刷業也快速發展起來,從唐代開始到五代歷經宋元時期,雕版印刷技術在明代的發展達到頂峰,并且明代普遍被看作是中國印刷業發達的一個黃金時期。其規模數量皆遠逾前代。這使當時的人有了更多的機會來接觸到一些名家作品的同時也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學術條件更為優越,如書法刻帖的大量出現、相關書籍的逐漸遞增。在嘉靖和萬歷年間,唐、宋、元名家真跡被廣為印刷和收藏,使得更多人有機會讀書寫字、交流、消費書法。
二、晚明書法轉向
(一)高堂豎軸巨軸行草順應了書法藝術發展的規律,并在晚明這個時代發展到高峰。鑄成書法藝術的新風尚、新階段、新格局。晚明高堂大軸行草的出現是軸類書法不斷發展、放逸的產物,除此之外,也是書法藝術家滿足審美的探索和追求,這也歸功于明代建筑樣式的革新、書法裝裱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這也增加了高堂大軸裝飾的功能和呈現效果,晚明高堂大廳為長條巨幅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空間,書法不僅僅是字,更是一種文化。同時,晚明時期裝裱和造紙技術的發展,長條巨軸書法的創作對書寫載體和書寫空間有了更高的要求,像紙和絹的書寫材料、書寫的空間載體等。明代書版印刷業的快速發展促使紙張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這樣一來也就促進了造紙技術的發展。
晚明大規模集中出現的巨軸行草作品與同期的卷類作品相比,巨軸書法創作完成了“三大轉變”:一、從案頭品到壁上觀的改變;二、從小字到大字的改變;三、從坐書到立書的改變。徐渭《草書七律詩》作品滿是縱橫恣肆、奔逸絕塵的狂放用筆,字形結構的大開大合中透露著其妙到筆觸的到位和自由控制的提按變化。眾所周知的是巨軸行草書的創作對章法構成的要求極高,稍有疏忽,就會處理不當,但或許是徐渭緣于書家的繪畫天賦及造型意識來而作出了“飛花散雪”式的章法布局。縱觀全幅頂天立地且行距和字距均壓至險勁已極的地步,更輔以某些局部的上下左右穿插和大小欹正變化[6]。晚明巨軸行草書的盛行到衰落使得明代書法一方面是帖學的完結;另一方面是從現代書法進入展覽時代的角度講,明代的書法,主要是軸類書法(包括“對聯”這一樣式),其中以晚明的巨軸行草為代表,實現了“三大轉變”,晚明的巨軸行草又是現代書法的開端,其中是以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八大山人為代表在追求對傳統書法的繼承和對自身的挑戰與超越。
(二)扇面書法晚明扇面書法的核心用意其實是:風度的標榜、悠閑賞玩。《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所收晚明扇面書作品是文中所論述的對象,扇面中的書體絕大多數是行草書,其他書體很少見。使用紙張大都是金箋扇面,從中也可看出當時文人書扇之風的盛行。
晚明的書扇內容有著別樣的社會隱喻,比如現藏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王穉登書金箋扇面“贈竇憲副詩”,末題“似蔡南兄政”。如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幀王穉登(1535~1612)所書金箋扇面,內書一詩,末題款云“送申駕部還朝。王穉登似春宇先生。”此扇面即送給當時丞相申時行。申、王二人同齡里,“交相推重,軒車賓從,兩家巷陌不相下也”[7]。因為扇面有小巧、方便攜帶的先決條件,使得文人在雅集宴飲時能夠藏于懷袖,以便文人在席間常分題懷韻、作詩填詞,畢后書之于扇,分蠟同誼。也有單人書寫不能滿紙,便多人合書一扇,表達互相之間的交誼和志趣。合扇書雖然有了應酬方式的新意,但是沒有形成一種時尚。到了晚明時期,以贈送扇面也是文人交往交流學習的一種途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王穉登、張鳳翼和周天球三人合書扇,扇面上所書三人之詩,也是他們三個交游交友的證據,也能為后人的研究提供線索。王穉登詩贈顧益卿,張、周二人則贈戚繼光。此二人都是當朝名臣,像這樣的和扇有很多,如祝允明、豐坊的隸書和扇。從扇面的應酬我們可以想象出扇面在文人世界所扮演的角色,接扇者在看到扇面的同時,也在欣賞贈予者的書法,贈扇者與接扇者雙方都須通過這一握之物,在品鑒書法和交流學習。
在晚明這個動蕩的時代,藝術卻達到了一個巔峰,例如書法教育、青樓文化與書法交際及明清之際的士人生活中的碑學意識等。晚明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常常會有學者和專家來關注,更多地是由于這一時期政治變革和歷史、文化的轉型。士人立身處世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有崇尚經世致用來積極擔當社會文化的歷史責任的;有避世退守而隱逸山林的;也有優閑自適、縱情樂世的。由此可看出,晚明時期的書法藝術有其獨特之處,晚明的經濟對書法藝術的影響也是方方面面的。
參考文獻:
[1]肖峰.論晚明書法幅式與建筑的關系[J].群文天地,2012,(04).
[2]李漁.《閑情偶寄》“器玩部”[M].上海:上海雜志公司,1936:238.
[3]錢泳.《履園叢話》卷二十《園林·豫園》[M].北京:中華書局,1979:537.
[4]王世貞.《弇州續稿》卷五十九《弇山園記七》[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冊.“集部”:776.
[5]范美俊.晚明書法轉型與中國早期近代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7,(03):101-104.
[6]張愛國.高堂大軸與明人行草[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3,(03).
[7][清]張怡.《玉光劍氣集》卷十九《藝苑》[M].北京:中華書局,2006:735.
作者單位: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