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整體櫥柜作為一種從國外引進的廚房家具,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城市家庭廚房的必備。但由于整體櫥柜最初的設計是以西方烹飪習慣作為參考,這導致其與中方傳統飲食文化融合中產生了許多問題。針對北方烹飪行為與飲食文化對整體櫥柜的影響進行論述,以期使整體櫥柜的設計更加符合北方飲食文化和烹飪行為習慣。
關鍵詞:中國北方飲食文化;手工制作面食;廚房新功能;整體櫥柜設計
在西方整體櫥柜引入之前,中國城市廚房的操作臺面的基本形式是由水泥和瓷磚簡單搭建,整體櫥柜的引入使得廚房有限的空間得以充分利用。但是由于整體櫥柜的設計是參考西方烹飪習慣作為參考,其很多功能和操作方式并不適合中國烹飪習慣。經過筆者的調研,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市場上的整體櫥柜從造型到功能都是千篇一律沒有區別。但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地域差別十分之大,這種無區別的櫥柜設計也泯滅了地域飲食文化的特色。筆者認為,整體櫥柜的設計在功能角度上,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飲食習慣。比如南方喜食米飯炒菜,北方則更愛面食。因此對于北方家庭而言,整體櫥柜應該把手工制作面食的操作功能考慮在在設計范圍內。而南方許多地區喜食腌漬的泡菜,所以在櫥柜設計時應該考慮到泡菜罐的收納問題。由此可見,整體櫥柜設計應該體現由于地域飲食習慣不同而導致的功能性區別。
本課題所調研的10個廚房樣本主要來自于河南省鄭州市、山東省濱州市、廣東省深圳市的家庭住宅廚房,面積均在5到-10平方米之間,屬于比較常見的集合住宅廚房而積。為了解廚房真實的使用狀態,所調研的對象均是經常做飯的家庭,調研通過對使用現狀進行拍照、對用戶進行訪談、對話等方法,分析和總結出了一些目前櫥柜功能設計的缺陷,并提出相關的設計思考。
一、手工制作面食的工具收納設計
北方面食多種多樣,其所需的原料和工具也繁瑣多樣,這使得原料及其工具在廚房收納時常處于凌亂狀態。目前手工制作面食工具的收納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案:
1.鍋排:又稱扁,包完餃子后要放在鍋排上。有大小之分,大鍋排,一般常用的是直徑為500mm,用于盛放半成品的面條、水餃、餛飩等,小鍋排直徑約300mm,用于盛放半成品或烙好的餅。鍋排無處安放,掛在墻壁上不美觀也容易招油煙。
解決方案:在地柜里增加一個200mm寬的百納寶抽屜,在這個百納寶的側面就可以掛鍋排,200mm寬的抽屜很窄,但是它能夠收納很多瓶瓶罐罐和餐具等小物品,這在現代廚房中是很容易實現的。鍋排很薄,面積大,掛在百納寶側面正合適(如圖1)。
2.鍋具:調研中我們看到一個家庭往往有很多個不同類型的鍋具,由于鍋的尺寸都比較大,而櫥柜內大空間能夠容納鍋的儲存空間有限,所以常常看到人們把鍋混亂地放置在水槽下、地面上,等等。這說明櫥柜設計中沒有對鍋具儲存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同時也缺乏針對性的鍋具收納五金設計。中式烹飪的鍋具特點是尺寸較大,外觀形狀多種多樣,基木沒有相互嵌套放置的可能。
解決方案:家庭常用鍋具尺寸的深度基本都在200mm以下,個別大型鍋具也在250mm以下,但是目前地柜大都是一個隔層,造成空間浪費。可以將704mm高的地柜(司米櫥柜固定模數)分割為250mm(隔層高度)+200mm(隔層高度)+182mm(隔層高度)+4mm×18mm(隔板厚度)=704mm (如圖2),利用櫥柜轉角的位置設計多層轉籃,鍋蓋反著扣在鍋里面會更省空間。
3.搟面杖:目前市場上的搟面杖尺寸從23cm到100cm不等,直徑多為2—3.5cm不等,常用尺寸為70cm。
解決方案:搟面杖可以放在800mm寬的地柜或吊柜里;放在隔板架上或用網袋裝起來掛在冰箱側面。
4.砧板:在準備餡料的過程中,在普通的小砧板上切菜很容易把菜弄得到處都是。通過親自動手蒸饅頭、包餃子、攤油餅等面食制作,發現普通的砧板(340×260mm)在制作過程中很不方便,砧板太小。
解決方案:在手工制作面食時,必須用大砧板,可以將小案板的桌面作案板。
二、廚房新功能
現代人對居住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意義的住宅廚房顯得功能過于單一,己經不能適應人們對舒適生活品質的期待。目前,人們越來越強調廚房是一家人交流的地方。其實作為中國家庭而言,廚房一直就是家人溝通交流的地方。如圖2《廚房》作品中描繪的一般,他們的活動行為反映出廚房不僅僅是炊煮烹飪的地方,還是吃飯、生活、體息和娛樂的場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以及西方廚房設計的影響,使得廚房作為家人溝通的空間角色在不斷弱化。但是,近年來現代人對居住品質要求的提高,廚房作為溝通交流的空間角色在逐漸地被重視起來。
實現這些功能最關鍵的是需要有足夠的廚房空間,就是要有足夠的操作臺面。國內的建筑設計上廚房普遍偏小,這導致了操作臺面不夠大。現在一般家庭的小電器會占據廚房的臺面,所以盡可能的增加廚房的操作臺面面積。如果想滿足交流功能,廚房至少能讓兩個人操作。把備餐區設計成兩個,一個主備餐區,一個副備餐區,兩個人邊聊天邊準備食物,如此,其樂融融。
三、整體櫥柜設計
筆者通過研究,發現鄉村廚房經常是使用較大臺面或者桌面作為操作臺面。桌面高度一般為550mm,根據人體工程學分析,這樣的高度設定并不適合常規烹飪,因為操作者在切菜時存在彎腰動作,但是這個高度卻具備以下三種優越性:第一,它是一個獨立且大的操作臺面,可以同時提供兩個人進行切菜備餐;第二,550mm的臺面高度雖不太適合切菜,卻適合手工制作面食過程中的和面、揉面、搟面等一系列動作的高度;第三,這種獨立的操作臺面可供多人圍繞臺面進行操作活動。國內整體櫥柜的常用臺面高度范圍一般在83—86cm之間,這個臺面高度可以保證大部分操作者不用彎腰進行備餐工作,但這個高度卻不適合面食制作過程中需要向下用力的和面、揉面的動作,同時現代櫥柜臺面的單面操作形式也不允許多人同時進行操作。
許多家庭在餐桌或茶幾上進行面食制作(如圖3),而有些戶型由于餐桌距離廚房較遠,導致制作和烹飪過程中需要在廚房和餐桌間來回走動,制作完成后還需要清理餐桌才能用餐,因此在餐桌或茶幾上制作面食存在諸多不合理性。但在制作某些面食時,比如包餃子,耗時很長,很多人都喜歡邊看電視邊包餃子。所以即使廚房很大,可以滿足包餃子的功能,恐怕很多人也不愿意在廚房包,而在客廳包餃子又會遇到茶幾或餐桌不合適等問題。
因此,針對手工制作面食所遇到的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在廚房添置一件新工具——面食制作專用可拆裝小桌子790mm(長)×500mm(寬)×550mm(高),(如圖4)可以放在廚房以外的地方。有了這張“小案板”,就可以很方便的包餃子,搟面條,手工制作面食等。桌腿和桌面可拆分,方便移動和儲存。桌面可以作為砧板使用,能解決小砧板不便之處。
經筆者研究,小桌子的高度符合人體工程學,在搟面條、搟餃子皮的時候,這個高度使得操作者身體前傾,很容易用上力氣,(如圖5)。筆者也訪問過很多家庭主婦,詢問這樣的姿勢是否使她們感到勞累,她們都覺得這個動作更加省力氣,并沒有腰酸背痛等不舒服狀況。通過以上解決方案,實現了廚房的交流功能,解決了手工制作面食的問題。
總結:手工制作面食是最具有家庭互動性與參與性的活動,而且也是山東、山西、河南等地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手工制作面食的操作特點對整體櫥柜進行重新設計,不僅僅是功能上的改進,而且也是對飲食文化的傳承。廚房不僅僅是做飯的場所,更應該為家庭交流提供便利,能夠反映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中國整體櫥柜不應僅僅模仿國外流行款式和先進技術,而更應該立足本土,量體裁衣,設計出適合中國人生活方式、烹飪習慣的整體櫥柜。
參考文獻:
[1]朱婕.中國飲食文化和烹飪行為與整體櫥柜設計[J].裝飾,2010,(11):29-31.
[2]周燕珉,林婧怡.我國城市住宅廚房的演進歷程與未來發展趨勢[J].裝飾,2010,(11):20 25.
[3]朱婕.從鄉村原生態廚房看中式整體櫥柜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2,(04):26 27.
[4]李鵬.山西面食傳統制作工具初探[D].山西大學,2013.
[5]姚雪儒.淺談中國當代城鎮廚房功能創新設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1):76-77.
[6]趙丙祥.居民習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7]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段明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