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應對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設計人才,應該不斷調整設計教育的思路與方法。立足于地方院校,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探討如何提升現有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方法與途徑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藝術設計;實踐教育改革;特色教育
[基金項目:
1.2016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多模態視角下牡丹圖形符號多樣化呈現與創意產品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16-zd-043
2.2015河南省社科聯規劃項目《中原習俗圖文類普及讀物》,項目編號:207]
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附屬文科到獨立成科的過程,在中國各類綜合院校與專業院校中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系統地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隨著現代網絡智能終端的發展、普及,設計的載體更加多元,設計的表現與傳播形式更為豐富,現代人接收與了解信息也更加依賴網絡。設計教育更應該迎合現代人的心理變化與需求做適當調整,滿足新信息環境下人類對于設計的新的需求。同時現代各種網商、微商等網絡平臺的出現,也促使現代大學生轉變傳統的求職觀念為自主創業觀念,高校也應適當引導,為學生創業提供便利。
目前,國內一些設計教育盲目照搬國外教育理念,模仿國際設計風格,脫離了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缺失了本土個性。此外,藝術教育遵循傳統高校的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教師進入設計公司實踐的時間與機會不多,很難跟上社會前沿設計理念與設計法規。長期發展下去,學生只掌握了理論知識,沒有實踐設計能力,步入社會之后就很難與設計公司接軌。因此,目前中國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并且需要結合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現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用職業教育的視角來審視藝術設計教育,大力發展職業實操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
(一)改變傳統觀念, 注重應用技術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藝術設計教育與其他理工科不同,它是一門綜合交叉的學科,它涉及藝術、人文、自然科學、技術學科等領域。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的精英型教育已逐步轉化為大眾型教育,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重點也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術,培養高科技技術型人才。學生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能的學習,才能在公司獨當一面。藝術專業的師生也不應再盲目清高,只重理論學習,將設計停留在設計文案、設計圖紙的層次上,而沒有真正地將設計轉化為產品的技能。學生做設計只做自己喜歡的,不做客戶、市場需要的,設計只停留在藝術層,沒有接地氣,沒有任何實用價值,長此以往,振興民族品牌,提升本土品牌的品質與檔次就成了空談。
(二)通過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與高校合作等形式,提升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實操教育
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實操教育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與高校合作等形式,引入實踐課題,以地方經濟建設中的實際需求為課題,結合課程教學師生共同研究、解決。以河南高校為例,近年由于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河南洛陽每年以“牡丹花會”為契機組織“創意洛陽設計大賽”,組織高校、設計公司、企業共同參與開發設計洛陽相關旅游文化用品。展覽期間,除了有業內設計公司來此招賢納士,還有普通市民可以在參觀展覽的同時,購買到自己喜歡的大學生原創文化創意作品。
(三)“以賽促學”將設計競賽植入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提升實戰能力
高校也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相關設計競賽——“以賽促學”。比如,積極參與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時報金犢獎、紅點設計大賽等,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學生通過參與,在校園得到了實戰訓練,提高了自主學習意識、競爭創新的意識,收獲了自信。高校通過組織參與各類賽事,收獲了獎項,獲得了業內專業人員的認可,提升了本專業的美譽度與知名度。此外,通過將設計競賽植入本專業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學生會以更高的熱情、更認真的態度應對選題,設計質量也大大提高,保證了教學效果與質量。
(四)引導高校教師深入企業與設計公司進行實踐,提升實踐能力
大力發展職業實操教育還應從教師的再教育入手,改變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國許多從事設計教學的教師從本科、研究生及至博士生的學習到走上工作崗位擔任教師,整個過程相對封閉,并且大部分以理論研究為主。這導致其教學與設計市場的需求相脫離,發展職業實操教育就要求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實訓指導教師深入企業第一線進行實習,同時引進有實踐經驗的設計師、民間工藝大師來校任教,開展實踐教學工作。
在專業課理論學習時也要兼顧相關法規、政策的介紹,避免作不切實際的設計,比如廣告法、包裝相關法規,了解產品成型工藝,全面了解包裝的內外結構,結合結構做裝潢設計。河南黃淮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三品”, 提升應用人才培養水平,這三品指學生第一課堂的“作品”,第二課堂的“產品”和形成效益的“商品”[1]。將設計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增強作品的實效性。高校藝術專業成果考核,沒有最好,只有最恰當、最貼切、最實用。
二、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相結合,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良好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創業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帶來了當代設計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開設設計教育的高校有1328所,相關的專業有5544個,相關在校生達到140萬人[2]。面對繁榮的數字我們不禁會問:“學生的就業率怎樣呢?”雖然中國的創意市場發展迅猛,社會急需大量的創意設計人才,但在需求大于供給的狀況下,2010年設計專業就業率僅僅為63.7%[3]。設計類畢業生面臨很大問題,企業希望畢業生基礎扎實、吃苦耐勞、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更強,塑造創新精神,但是大部分畢業生缺少這種素質,不愿吃苦還要求高薪水,缺乏對企業的忠誠度,三天兩頭跳槽,造成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就業率的脫節。
應用型人才要求能夠滿足社會需求,能夠靈活轉化,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培養什么。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擴充創業知識、提高創業技能,為我國培養適合創業產業經濟發展的開拓型創業設計人才。
在課程設置上注意控制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尤其要注意相關選修課程的設置,把握好學科的跨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接觸到新專業的同時啟發他們新的思維,提升其專業修養,拓寬其就業渠道。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加強團隊的交流與溝通,避免課程設置與講課內容的雷同,提高授課效率。同時,還要注意各個課程之間的銜接,不要在基礎課還沒完成時就進入專業課的學習,造成知識鏈條的斷層。
三、將校外實踐與校內實踐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為目的進行課程創新改革
創新思維的培養,首先要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其次提升學生的見識,而現在高校師生由于條件的限制,見識不夠,教育方法一成不變,這樣勢必限制人的思維。因此,在高校的各個教學階段中都應努力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走出校門去進行交流學習,可以出去調研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其他專業院校的一些優秀教學方法,也可以到設計公司了解新的設計趨勢。比如中國美術學院王雪青教授對圖形學方面的教學,運用啟發式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運用全新的表現方法與圖形語言,表現熟悉的事物。課堂教學也以專題討論的形式展開,課堂形式靈活、輕松、開放。還有一些院校在校園圖書館等地方設“設計沙龍”“書吧”“咖啡吧”,提供了一個師生輕松交流的場所,轉變傳統答疑方式,交流主題也可以包括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四、以“個性培養”為中心,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教育引入課堂,培養充滿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個性設計師
各個地方高校都依托于當地文化,正是由于文化的差異性,才造就出了豐富的個性差異,保護這種差異就是保護社會的豐富性,豐富而自由的個性也是一個社會之所以具有豐富創造力的根本原因。高校除了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外出深入調研本土傳統文化,也應利用專題講座的形式,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共同解讀國學精髓。通過學習,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與設計專業相結合,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課題設計,利用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方式集中展示,提升本土文化用品設計的檔次與水平,同時也能很好地宣傳本土特色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將本地特色傳統文化與設計教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調查研究,尋求創新點結合課程作業設計相關作品。通過參與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文化修養,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五、結語
面對設計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們應該明確,將培養學生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高水平的創造能力、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己任,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作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首先要完成專業知識的講授,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了解學科的內涵、學科發展的歷史,具備用專業視角與客戶溝通的能力;其次,教師重在引導、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注重“個性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意思維習慣,掌握自己的設計方法;最后,把提升全民的創造意識、藝術素養為已任,努力改變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教學模式落后的狀況,才能培養出更多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在國際上獨當一面的人才。
注釋:
[1]梁立民,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N].河南日報,2014-6-28:2.
[2]視覺中國專稿.專訪許平:談中國設計教育的八年變化[EB/OL],http//www.chinavisual.com.
[3][德]G·蒂亞斯.看上去很壯觀:1990-2005年的中國設計教育[N].莫光華譯.美術報,2006-05-20:2.
參考文獻:
[1]姚小剛.比較視野中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J].美術觀察,2005,(08):94-95.
[2]曹勝利,劉喬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峰論壇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09,(06):60-61.
[3]苗琳,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1,(05):221-222.
作者簡介:
梁雅明,碩士,河南科技大學講師,主要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創意產品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