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各地的小學進行了教育的改革,這種新式的關于小學課程的改革,真正從素質教育的層面出發,孩子們書包輕了,但獲得的知識卻增多了,課余活動時間增多了,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們荒廢學習,而是在實踐中成長,真正做到了將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實踐中去。這是我國小學教育中的重大創新,使傳統的單一的教與學的過程更為開放和自由,不僅激起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方便了廣大教師們,為日后我國有效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有著較好的教育示范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育;有效教育;語文課堂;教育改革
小學生處于接受知識的初期階段,對知識的興趣主要取決于課程是否有趣,因此,課堂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龜兔賽跑一課的教授中,有的教師只是按照課文給同學們大致講解了一遍,而善于利用課堂情境的教師則會選擇讓學生們前期準備一場話劇表演,在正式上課時,則會以表演來講述課文,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既使得學生們有效地吸收了知識,又使得教師可以進行輕松教學,有利于提高課程效率。對于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有些老師認為這是在存心與老師作對,但是有些老師卻能從學生的提問中發現學生的創造力,更為欣賞提問的學生。這其實是教學觀念的差異問題,當前被廣泛認同地教學觀念是后一種,可以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更為了解,從而進行因材施教。
一、我國小學的語文課堂難以推進有效教學的因素
(一)教師對新課標的概念認識不足
當今我國的關于新課程的改革雖然是以開放和合作探究為主題,但是由于對廣大地區的教師與有效教學相關的培訓不足,導致教師在具體實施的時候沒有完全把握其中奧義,只是頂著新課程改革的名義繼續著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或是片面追求教學改革而不注重教學質量,既毫無經驗也不進行積累,可以說這完全背離了教育部進行新課程改革的初衷,沒有形成一個活力四射、開放進取的課堂氛圍。
(二)教師對教學文本的解讀不足
語文的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其實體現了教師本身的文學素養的高低,在教師進行課前備教案的時候,教師對于課堂氛圍的掌控、課堂問題的相關設計以及授課的先后順序都應該完美掌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對教學的根本——課文進行全面而有深度的解讀,如果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沒有完全解讀教學文本,只是靠從網絡上摘錄的模糊性的問題,這就難以使課堂具有啟示性,學生就難以在課后對此次課堂產生深刻的影響,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會完全忘記所學的知識。而這堂課也并沒能產生學生與教師對課程的探討,難以引起共鳴,可以說這是一堂效率十分低下的語文課,而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融入教師自身的真情實感和理解。
(三)教師缺少對全體學生的素質的關注
當前我國的教育模式主要為精英教育,教師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成績優秀、上課積極的少數學生的身上,對于大多數成績中等、上課發言不夠積極的學生的關注甚少。但是現在越來越注重對所有學生進行素養提高,因為性格等多種方面的因素而導致上課發言不積極或者是即使被點名后回答也不盡如人意的學生們更需要得到教師的鼓勵。他們是學習中的最底層,也許只要一點點的鼓勵支持,就能夠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那些考試中的黑馬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并未進行對學生們的細致觀察就徑自加快教學進程,忘記要留多一點時間給那些反應較慢的學生。
二、小學語文課堂順利開展有效教學的建議
(一)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本的問題探究,避免被動接受現象的發生
當前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應僅僅是對大多數學生已掌握的、教學課本上已十分明確的知識點重復多次地講解,而是應該通過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理解,增設豐富有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例如,在對于亡羊補牢一課的講解中,不僅要讓學生們明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意義,還應列舉實際的例子來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作業沒寫,不能用沒帶的借口,而是主動向老師認錯并講明原因,最后將作業補上,這才是亡羊補牢的實踐運用。而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亡羊補牢的理論,即使教師的口才再好,也難敵學生一次開動腦筋想問題,鍛煉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提倡學生間的相互協作,反對閉門造車的自學方式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句話并非是空穴來風,而是十分有根據的。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而成年人因為其完全的社會化早已形成了思維定式,其思維能力是受到拘束的。而一個人的自學是十分孤獨的,教師不應提倡大家進行閉門造車的自學,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總是有限的、單一的,無法創新和改進,但是如果是集眾人之力來解決一件事,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我們有必要鍛煉學生們的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這不僅能夠使課堂更多元化、更具積極性,而且同學們的分組討論的過程中也能擴充知識,相互尊重,打破了課堂、課本教學的范圍限制。
(三)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并提高對話內容的知識性
師生間因為有了更多的交流才能相互了解,才能使課堂氛圍更為和諧。因為語文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和信息的交互能力。所以師生間的對話應該更多地圍繞解答知識疑問來開展,而不是聊天和批評、訓斥。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將有著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表達理解的能力。
我國小學的語文課堂如果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則單單學習詩詞歌賦、聽說讀寫漢字和閱讀體驗的增加是遠遠不夠的,有效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獨立能力等等對其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能力,這有利于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承襲,亦有利于對我國民族精神的延續,這也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添后備力量,使有效教學的星星之火,燎原于中華大陸。
【參考文獻】
[1]宣英.語文情境教學法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J].江西教育,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