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規范的股份制和通過企業發展讓更多的智慧勤勞的員工享有股份,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在當代能較好地解決效率和公平問題,應當也必然成為股份制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首選。股份制民營企業的領導體制運行,要依法、團結、以理服人。
關鍵詞:民營企業;治理結構;領導方式
我國眾多的國轉民股份制民營企業在步入快速成長通道時,正面臨新的問題。作為企業管理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求是。
一、股份制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進一步變革方向
股份制中有個人控股和非個人控股的情況,國有改為民營的股份制企業大多數是非個人控股的。與此同時,對企業治理結構的變革的方向一部分人認為最終要走向私有化,既個人控股或資產全部歸屬個人。這種觀點有兩種思想,一種是認為只有私有化才能保證經營者掌控權力,才能落實經營者的經營責任。這種思想的依據是中國歷來都是一個人說了算,三權鼎立,相互約束在中國行不通。另一種思想是少數尚未實現私有化企業的經營者的思想,他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把企業搞起來就是為了給自己謀利,現在自己有了成為富豪為和為子孫后代創萬世基業的機遇,豈能放棄,因此他們是極贊成私有化的。當然這種思想多是不公開的,但從他們的行動上和言語隱含的意思中的表現是很明顯的。如果要剖析這些思想的文化淵源,不能不回涉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及其傳承,我們可以看到帝王、權謀、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等思想還非常強烈地影響著當代。這種封建和獨裁文化與股份制要求的制衡文化產生著沖蕩,并一定程度上修正著股份制。那么股份制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進一步變革方向應向何方,會走向何方呢。眾所周知,歷史發展的整體方向是不會倒退的,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尊重個性、富澤百姓、是社會發展的方向,適應這種方向的企業制度,是最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和順應人心的。顯然私有制不代表這種方向,因此,私有制不是也不會成為股份制民營企業發展的方向。規范的股份制和通過企業發展讓更多的智慧勤勞的員工享有股份,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在當代能較好地解決效率和公平問題,應當也必然成為股份制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首選。通過教育引導,制度規范,完全可以使人們達到利己利人的思想境界,從而達到股份制要求的規范行為。但由于國企改為民企后,企業產權變革屬于企業自己的事,除法律約束外,國家無權干預,難免有少數經營者會利用翻云覆雨的權力,口是心非的理由,損害股東的利益,甚至將企業攫為己有。故而國家應對這類股份制民營企業治理結構有一個指導性的意見,明確方向。股份制民營企業應自覺地進一步規范制衡機制,將主要精力用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上去。
二、股份制民營企業的領導體制如何運作
國企轉變成股份制民營企業后,領導體制由原來的職代會為最高權力機構,政府任命的廠長負責制,轉變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領導體制。這種領導體系的運行《公司法》有較明確的規定。然而如同原來國家對國企廠長雖然有條例規范,但實際上難以有效選拔和約束國企廠長一樣,轉制后的股份制民營企業的領導體制不能嚴格按《公司法》運作的也很多。有些企業甚至從來不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更如同不存在,財權、人權全由董事長一人掌控,如果誰表示異議,則會受到種種莫須有的打壓,則會被邊緣化。這種企業自然是人人自危,噤若寒蟬,所謂制衡就無從談起,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現象,但確實存在。股份制民營企業的領導體制不能嚴格按《公司法》運作,也有一種客觀原因。有的企業由于股東會或董事會眾說紛紜,意見難以統一,導致重大決策滯延,使企業喪失了重大發展機遇。這使領導者對這種領導體制深感掣肘,有的領導者會對此表示難有作為,有的則會走向專權獨斷。這里民主和集中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是股份制民營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上述無所作為和專權獨斷兩種情形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無所作為當然是不可取,獨斷專權、惟我獨尊也是貽害無窮。很多有相當成就的企業家,由于他們依直覺曾經做出過過人的決策,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因此威望日盛,使人視為神,再無人敢對他們的決定提出懷疑,他們也對自己的經營直覺奉為圭臬。畢竟直覺不會每次都與客觀情況相符,最終總會栽跟頭。要解決好領導體制運行問題,首先要依法辦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不果。其次要營造正常的領導氛圍,既要使最高領導有掌舵的權威,又不能形成家長制、一言堂。領導者要倡導坦誠的溝通,在決定產生之前要允許百家爭鳴,不能戴帽子、打棍子。企業最可怕的是形成那種口是心非、阿諛逢迎的氛圍,假、丑、惡都披上真、善、美的外衣四處招搖,曲意迎合的人每每得寵,人人都在揣摩他人言語里的真實意圖,使簡單問題復雜化,導致企業里陽奉陰違之風盛行,溝通乃至決策效率極低。要提高決策效率和水平,不能繞開法定的程序,而是要提高與之相關人員的決策能力,這有培訓、事實啟發、與決策關鍵人小范圍先行溝通達成共識等種種方法可采用。總之,股份制民營企業的領導體制運行,要依法、團結、以理服人。鑒于有些問題因企業內部的板結不能自行解決,政府職能部門應對股份制民營企業領導體制是否依法運行進行指導、督察,以保證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