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往在應用研究中很少系統地從文化產業的終端——文化消費上進行研究,本論文通過分析2010-2013年廣西文化消費現狀,指出文化消費不足成為制約廣西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以文化消費主線,將產品、消費市場和消費主體作為戰略思考基點,提出了廣西文化產業走消費拉動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戰略對策。
關鍵詞:文化消費;廣西文化產業;戰略思考
引言:2010年國家提出把文化產業地位上升為國家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提出實現文化產業國家支柱產業目標。文化產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方式由出口拉動向擴大內需傾斜的戰略基點。而文化消費需求狀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優勢的原動力,把握文化消費需求就抓住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當前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戰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
(一)文化消費的內涵。文化消費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國消費經濟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學者對文化消費的內涵認識基本趨向一致,只是定義的視角有所差別,當然也帶來了對文化消費外延的不同認識。施濤(1993)認為,文化消費指以文學藝術為主體,包括對音像、出版和與此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服務。此定義可以看作狹義定義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則從廣義角度認為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行為。胡秀麗(2008)從文化消費的目的性角度認為“文化消費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學習、享受藝術、休閑娛樂等活動中為獲得知識、藝術熏陶、精神享受與滿足而實施的消費行為,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體的生活質量”。 唐秀麗(2006)是從文化消費的對象及其范圍來界定文化消費的,認為文化消費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包括人類社會的活動及其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費從地域范圍講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體系(如東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和勞務,又包括世界范圍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體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及勞務。
(二)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關系。(1)文化產業以文化消費為目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起著巨大的拉動作用。以視聽感受、情感滿足、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文化消費需求決定文化生產,成為產業形成發展的源泉。根據恩格爾原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結構的改變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化,物質需求讓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將不斷上升,此外文化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休閑時間彈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隨著文化消費能力提高,文化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拉動文化產業增長。(2)文化消費能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它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質、閑暇時間、文化價格、文化基礎設施等因素。文化消費能力與收入、消費者文化涵養、閑暇時間、文化基礎設施具有正向關系,與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呈反向關系。上述因素將直接影響文化消費的走勢。所以,提高文化消費能力是擴大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生產的前提條件。發展文化產業應提高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廣西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廣西文化消費潛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費支出的基礎,消費的提升依賴收入的提高。“十二五”期末2013年,廣西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為23305.4,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為50%。但與橫向全國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較,差距分別為3649.7元。
(二)廣西文化消費總體增長速度緩慢,在整個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增長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費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無論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是農場居民人均純收入來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隨后又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本省域外向型產業就業和收入的降低影響,居民首先在消費支出中保證物質剛性需求滿足。在此壓力下,文化軟性需求成為當減之項。
三、文化消費對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1)廣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能有效轉換成為文化產業資源。廣西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先輩留下了豐富文化資源,從整體上看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和市場價值,從西部地區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緣優勢,但歸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廣西人對祖輩的文化資源習以為常;同時經濟尚處于較為不發達階段,工業化程度較低,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產業資源所依賴的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都不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文化資源并不等于文化產業資源,更不等于文化產品、文化商品。文化資源要轉化為文化產品,必須經過現代的生產轉化,文化產品要成為文化商品,必須經過市場的轉化,通過消費市場才能最終實現得了。(2)文化消費群體培育滯后,本地消費市場與外來消費市場都難以形成產業良性循環。廣西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本地市場,也需要外部市場。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經濟又相對落后,難以形成消費群,本地市場難以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培育非常艱難。因此,廣西的文化產業必須考慮吸引外來的消費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完善并不可能。(3)廣西文化產業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失衡,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源相比,產業屬性主要體現在從文化產品研發—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品推廣—文化產品消費等環節是以產業化運作方式進行,相對傳統方式而言,規模化成為內在要求。但與東部發達地區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異,廣西的文化產業規模化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廣西實力較強的出版業為例,報紙固定資產偏小,一些報紙經營規模與資產比例不吻合,而粵傳媒總資產達達73億元,比整個廣西報業還大。
四、文化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費能力作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
基礎。(1)考慮城鄉收入現實差距。文化消費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費結構存在著密切地聯系。鑒于目前廣西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線,應該提供從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產品,以適合不同收入階層對文化消費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政府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合理調節、引導文化產品的生產及價格,采取差別定價,票價補貼等多種方式,降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成本,促進文化產品的消費均衡。(2)提升消費者的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增加文化消費設施建設投入。目前人們文化消費意識還不強,其中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投入,讓更多的人可以免費或低價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資源向文化商品轉換的載體,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賴于設施的完善,這一方面同樣需要政府的鼓勵與財政支持。
(二)以創新文化產品,不斷引導新文化消費熱點作為戰略發展動力。(1)對文化資源的市場挖掘。廣西八桂大地,文化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等價值,但前提是找到這些價值能傳播的普適性商品載體。所以需要借助現代商業、市場的手段,運用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生產加工的平臺將文化資源才能轉變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文化商品。(2)引導文化消費。一方面,要以優質的文化消費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消費,文化產業是以內容為主要載體的產業,創意位于產業價值鏈的頂端。創意能力能夠創造文化消費熱點,抓住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文化需求,成為文化產業持久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以延展文化價值鏈作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1)以文化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制作為核心,延展產業鏈條。通過現代技術創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創意內容通過不同的承載方式,不斷改進和完善其文化服務價值,實現文化產品的邊際效用遞增。(2)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在桂林、南寧、柳州等文化資源豐富地區,要發揮文化產業聚集效應。首先,以特色文化產品聚集形成經濟增長點;其次利用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帶動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經濟增長極;再次通文化產業輻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經濟增長帶。
結語:以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廣西文化產業來說是一條“內生式”發展道路,是對以往單純強調政策優惠的“外生式”發展道路的矯正,同時也是縮小與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實施戰略路徑。
參考文獻: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的探討[J].上海統計,2002,(4):43
[2] 葛紅兵, 謝尚發.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振興的根本問題——兼評2009年上海文化消費狀況[J].2009,(12):83-94
[3] 顧江,郭新茹.文化產業價值鏈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麗.談文化消費的社會意義[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08, (5): 13
[5] 李建平.廣西文化產業現狀分析和發展研究[J].學術論壇,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藝.差異性競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4,(05):
[7] 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10(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