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市場供需結構的變化,市場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需求持續擴張,冷鏈物流的建設發展倍受關注。本文概述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狀況,剖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第三方物流;市場化
《物流術語》將冷鏈定義為:為保持新鮮食品及流動食品的品質,使其在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物流網絡。[1]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成本高、市場化程度低、硬件設施缺口大等問題表現突出。據統計,我國大約有90%的肉類、80%的水產以及大量的易腐、易變質食品處于無冷鏈保障的運銷狀態,冷藏、運輸等環節中的損耗率超過20%。為此,加強冷鏈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冷鏈物流現狀
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是克服長期以來制約我國農民增產增收的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價格季節性波動較大等系列因素的有效途徑,其建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統計,我國冷藏庫容量達1000萬噸,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以年均26%的速度持續增長,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已初具規模。[2]同樣,我國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也蓄勢待發,例如南京雨潤、上海領先等除了服務區域外還謀求建立全國性的冷鏈系統,還吸引了澳大利亞太古、冰島怡之航等國際冷鏈物流企業進入。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為我國迎來冷鏈物流發展的騰飛時期。
二、我國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消費方式制約冷鏈物流發展。在我國,雖然冷鏈物流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提出,但是由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及整個行業結構特點等因素影響,導致我國農產品流通形式區別于發達國家,農貿市場的交易尤為發達,而冷鏈物流的發展一直較“冷”。同樣,我國的農產品交易主要是依靠農貿市場進行,如果農貿市場改為冷鏈物流運作,就需要大量的冷藏設備和配套的基礎設施。如果交易市場不具備這些硬件,就難以構建完整的供銷“鏈條”。
(二)硬件設施難以支撐冷鏈物流發展。目前,我國農產品冷藏、運輸等環節損耗量居世界首位。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國與冷鏈物流相關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現有的冷藏運輸車輛大多為陳舊的速凍車皮,規范的保鮮冷藏車廂缺乏,冷藏貨物的運量不到貨運總量的1%。同時,由于我國以中小形為主的物流企業難以承擔高投入的成本,物流公司沒有能力直接購置冷藏車或其他設備,只能用傳統方式來完成流通,直接導致貨物巨大損耗。因此,結合當前設施狀況來看,在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冷鏈物流的水平,難度很大。
(三)市場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介入較少。雖然近些年冷鏈運輸與倉儲企業快速發展,數量增加很多,但由于市場準入門檻低和利潤高,不少普通運輸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其規模普遍較小,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健全,所提供的服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冷鏈物流,大大影響了冷鏈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在途質量,不僅滿足不了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還會造成行業運營現狀混亂,導致較高的產品損耗和較高的成本。
三、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支持是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著力點。首
先,要在宏觀上加強對整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規劃,制訂冷鏈物流長遠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以促進整個行業科學的、健康的發展,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引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政府不僅應對行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還要建立機制引導市場資本進入冷鏈物流建設的領域中,解決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最后,構建政府和企業、組織間的聯動機制,聯合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形成合作形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升建設能力。
(二)興建基礎設施。興建低溫倉庫,研發及引入先進的冷藏運輸設備,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科研工作,積極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相關科研項目建設。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實現物流信息化,建立有統一標準的信息管理系統和電子交換系統,對各種冷藏車和冷藏庫進行動態監測。通過信息系統及時了解冷藏產品的冷藏狀態,有效降低冷藏成本和風險。從當前冷鏈物流發展的趨勢來看,應優先滿足小批量、多品種的貨源冷藏運輸需求,發展冷藏冷凍集裝箱,根據冷藏產品對溫度的不同要求細分,將低溫倉庫分為冷藏庫、冷凍庫和特殊冷藏庫。
(三)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市場占有率。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目前,我國現有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多是計劃經濟時期經濟部門的儲運單位轉型而來,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第三方物流企業必須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樹立市場意識,合理配置資源和健全經營網絡,引導冷鏈物流市場需求,培育和壯大自身力量。同時,物流企業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務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化、組織化和規模化的優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個鏈條的建設上,在培育冷鏈物流主體的同時,實現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共建低溫物流系統,有效降低冷鏈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參考文獻:
[1]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物流術語[S].北京,2006.
[2]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