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以浸入式教學在西安市幼兒園的實踐為研究基礎,從整合課程和教學原則兩方面入手,對現行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實施意見,為浸入式教學在幼兒園更好更深入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幼兒英語;浸入式;整合課程;教學原則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往來以及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出國留學的熱潮席卷了全國各地。這對學生的外語語言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學生家長們對孩子的外語培養投入了更多關注,希望能以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小就對孩子進行英語教學。在眾多幼兒英語教學模式中,始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學 (Immersion Instruc
tion)”憑借其扎實的理論基礎,科學的教學理念及突出的教學成果在全世界第二語言教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烈推崇。1997年6月,“中加教育合作項目雙語研討會”在西安舉行。西安市成了全國第一座實行學前英語浸入式教學的試點城市。學前英語浸入式教學雖然模式新穎、教學成果突出,但是教學實踐過程卻充滿挑戰。本文就將對我國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中的整合課程設置及教學原則進行剖析,為教學實踐提供更為系統全面的教學指導,提出行之有效的浸入式教學實施策略。
一、浸入式教學模式對幼兒的意義
英語浸入式教學(English Immersion Pedagogy)是指用英語作為教授語言的外語教學模式,也就是指學習者在幼兒園的全部或一半時間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教育者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活動和生活活動。在這種浸入式環境里,英語不僅是教學內容,也是教學和學習的工具,學生在課堂內外,學習生活中接受英語環境的熏陶,最終達到培養熟練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雙語人才目的。浸入式教學是對盛行于80年代的英語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一種升級。浸入式教學更強調了知識的網絡化和學習的系統化,更符合現代社會幼兒外語學習的需求。
二、幼兒英語浸入式整合課程現狀研究
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使傳統的孤立的外語教學向外語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它強調的是一種整合教育,將語言學習、繪畫、音樂、體育各學科于融為一體,讓孩子在學習中沒有文化障礙。從事浸入式教學的研究者們也致力于構建符合幼兒教育特點的英語浸入式整合課程,以中國傳統本土文化為基底,汲取國外多元的文化特征,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結合其他科目的豐富內容,用形象化、情景化、游戲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幼兒在全英語的教學環境下輕松自然,多元全面的學習。
在浸入式整合課程目標設定方面,努力培養幼兒熱愛學習的心態和強烈的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激發幼兒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的積極性,培養幼兒敢于和其他幼兒以及老師溝通交流的興趣和動機。其次,讓孩子浸泡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促進他們直接用英語思考和交流的能力。還應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文化,培養幼兒兼容并包、開放寬容的接受多元文化的態度。
在浸入式整合課程內容的安排上,必須要注意英語不僅是學習的內容還是學習的工具。這必然促成了英語和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的結果,使學科知識以英語來呈現,英語作為承載工具隱藏于學科知識之后。而幼兒對各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幼兒正是在這種逐漸構建知識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的,因此在選擇英語浸入式整合課程內容時,應該選取符合幼兒學習活動習慣的藝術、語言、科學、藝術、社會等領域的內容,涵蓋文學與語言、科學與社會等較為淺顯但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來為幼兒創造廣泛地接觸和運用英語的機會。浸入式整合課程內容不是幼兒母語課程內容的英文翻版,而是與幼兒母語課程內容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具有多學科間融合的更豐富多元的課程。除了對課程領域要有一個清晰認識之外,英語浸入式課堂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也十分關鍵。在西安市,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英語浸入式整合教程在浸入式幼兒園里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它以主題的形式把不同課程領域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知識網。在每個主題中又設計了生動的故事情節和情景表演,使孩子們易于理解又充滿興趣。在整個課堂活動中,孩子們運用已經掌握了的英語知識為工具,對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溝通交流,不但增強了語言能力還加深了學科知識。
三、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原則現狀研究
教師首先要幫助幼兒理解語言,在理解前提下,才能讓幼兒使用語言去與他人交流,最終不但要掌握語言還要理解學科知識。由此可看出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他們在課堂上所采用的浸入式教學原則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要采用能夠促進幼兒理解語言的策略。經過筆者對浸入式幼兒園課堂活動的觀察,發現老師的體態語能夠作為一種非語言行為來表情達意,在特定情境下代替語言交際功能,還能使表達更加豐富生動。將體態語運用教學活動中,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則:目光語原則、表情語原則、手勢語原則等。目光語原則是指用目光作為傳遞感情和信息的通道,它甚至可以比語言包含更多內容,讓幼兒從教師的眼神中體會情感;表情語原則是指教師可以像演員一樣運用豐富復雜的面部表情來吸引幼兒,輔助幼兒更加直接快速的獲取信息;手勢語原則是使用最廣泛的輔助口語表達的方法。但在使用這些體態語來輔助教學的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把握使用度,不能讓其喧賓奪主,不能夠濫用體態語,讓孩子們對教師的手勢、表情有所依賴,而忽略了對語言的學習和掌握。最后,老師還可以采用實物原則,讓孩子借助直觀的實物或模型,來刺激他們的理解和記憶。比如老師在講解蔬菜水果名稱時就可以將各種蔬菜水果的實物帶到課堂上,讓孩子們通過實物的顏色、氣味、質感來加深記憶。
其次,教師要采用能夠促進幼兒運用語言的策略。幼兒理解和記憶語言知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幼兒要有運用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和欲望。教師應該細心發現幼兒的表達意愿,多給他們提供一些語言表達的機會,多鼓勵多表揚幼兒的發言,將語言表達的自主權交還給他們。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靜態的事物賦予生命,并鼓勵孩子模仿他們。但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一教學原則時,要把重心放在語言的表達上,而不只是動作的模仿。最后,教師在激發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時,還可以采用信息聯想原則。教師可以對某一事物進行聯想和擴展,將幾個相關的事物進行對比分析,聯系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知識系統化、類別化,幫助幼兒靈活掌握。老師可以拿出這幾種蝦的圖片,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蝦這一類別,又可以從圖片直觀感受到他們的體型,顏色等區別。這種方法不但幫助幼兒掌握聯想記憶這一十分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促進孩子們詞匯量的快速增加,為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強海燕,趙琳等.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創舉及其在中國的嘗試.幼兒教育.2000年第10期.
[2] 趙微.英語浸入式教學的基本原則.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