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處于不斷發展之中,這是自古不變的定律。而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是馬克思理論的基本支撐。因此,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思維和思想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機關作為政府的指導機構,在思維上,必須要有領先意識,才能更好地指導社會各個方面的活動,從而實現社會的不斷發展。本文主要從需要高度重視思維和思想創新的原因著手,告知其重要性,并分析應該如何進行創新。
關鍵詞:高度重視;創新思維;思想創新
在當前的社會建設中,人們會習慣性的關注經濟的發展趨勢,卻很少有人認真的思考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形勢。因為人們已經將社會與經濟等同,且把大部分的社會責任轉移到黨政機構上,黨政機關也習慣性的接受。但事實上,人民才是社會發展根本動力,因此,筆者認為各個機關需要加強對于思維和思想的創新,以產生有助于社會發展的意識,要想完成歷史使命,就必須不斷的進行思想和思維創新。
一、必須高度重視思維和思想創新的原因
(一)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改進、變革、完善這三個動作之中。在歷史發展當中,最開始出現政權,人們會對該政權進行批判性思考,然后就其不足,進行不斷的改進;當一個政權缺乏存在下去的經濟基礎時,人們就會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下,以變革的方式去推翻它并創建更適合社會發展的治理模式;而當社會存在的治理模式,有助于社會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某些阻礙性因素和影響歷史進程的舊事物,就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在這三個動作中,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高度重視思維和思想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改革或變革的認識體系的具體要求。在全面改革或變革中,囊括了阻礙社會發展的舊東西與舊事物。如何對其進行改進、完善甚至消亡,進而促進新東西、事物的產生都是具有內在規律和一定的實踐途徑。該理念的存在,指引我們在社會發展中,需要對思維和思想進行大膽的創新,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在不斷的否定與創新中,才能發現更加適合社會發展的因素。
二、當前機關對于思維和思想創新的態度
膽小是每個政權在發展中,都必然會存在的情緒之一。由于政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大膽且過于冒險的嘗試,極可能會影響政權的穩定,從而導致社會秩序受到影響。因此,在機關對于思維和思想的態度上,基本上都是相對保守。
三、機關應該如何進行思維和思想創新
(一)思維和思想的創新是保留、傳承、穩定、發展的統一。在我國歷史上,也進行過多次的思想變革,但是,這些變革大多數是以失敗告終。其主要原因是過多的否認傳統文化或過余推崇新文化。其實,在思維和思想的創新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一個關鍵點,就是創新的基礎。就機關進行思維和思想創新來說,它必須具有一個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基本指導思想。機關在進行思維和思想的創新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歷史發展的各個條件,以及歷史發展趨勢,對其內在規律進行深刻認識。這就要求我們需要盡可能的對以往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內容進行綜合與總結,讓其成為發展中的基石和落腳點。在歷史上,很多思維的創新都缺乏對于當時情況的正確認識,或是抱殘守缺自欺欺人,或是盲目求進不思錯對,從而導致思維和思想創新活動價值失效。筆者認為,機關在進行思維和思想創新時,需要注意到保留、傳承的重要性,從而積沙成塔實現其應有的推動作用。
(二)創新必須具有進步意義,能夠促進全面科學的發展。在“全面發展的認識體系”中,囊括了人類為什么需要進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內容,這指引著我們思維和思想的創新,必須以人類的需求為目的。但是,這個需求必須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而不是一切創新。在全面發展的理念及認識體系中,告誡我們在進行思維和思想創新時,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集體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思維與思想的創新要與生態效益相聯系,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論在哪個階段,都會有需要堅持的社會發展觀念。在進行創新時,需要高度重視該發展觀。同時,由于在歷史上人們對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發展關系掌握缺乏,導致生態效益受損嚴重,從而影響人們的長期性發展。因此,在機關進行思維和思想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生態、經濟、社會三者的關系,最好可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從而對生態產生積極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思維和思想的創新中,需要正視思維和物質的關系,平衡在實踐中兩者的行動。
四、結束語
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的思維和思想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才能跟上歷史的腳步,推動社會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創新和傳承的關系,實現在歷史的基礎上有效創新。從當前來看,如果在社會發展中,具有較多能夠透徹、深刻掌握并闡述全面發展的認識體系的人才,那么社會的創新能力就會極大提升,從而讓思想創新反作用于實踐,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旭. 高度重視思維和思想的創新[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