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外方知簡”出自宋代詩人、哲學家邵雍《觀棋大吟》的詩句,意思是要通過觀察事物的外圍才能準確了解事物的本質,由此也知道自己學識的有限,需要更加周全地體察事與物。展覽的主題《視外》有兩重含義:其一,藝術家創作初衷以及呈現的內容都不是邏輯范圍內的表達,也正因觀念角度的邊緣化,呈現畫面也在邏輯本質的外圍。其二,意在引導觀者通過常規的審美范圍之外去解讀呈現的作品,畫面本身會將觀者帶入另外一個視覺世界,如此反而會更直接地讀懂藝術家的意圖。“視外”亦“世外”,如李白《雜題》詩序所述——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
觀賞繪畫作品,首先是通過視覺。人生來就具有通過眼睛來處理圖像和理解它的能力,但有時候大腦會阻礙我們的直覺和感受力,導致我們有時候在面對一些藝術作品時,仿佛是在面對一個完全無法捉摸的世界。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只是人們有時太過熱衷思考和推理,依賴分析和闡釋,忽略了視覺之外的事物只不過是一重又一重的線索,它將觀者引入的最終仍是他第一眼看到畫面時的感受。
通過模糊和寧亂的畫面處理尋求畫面的運動感,體現在潘俊峰的作品中。潘俊峰處在一種不斷否決自己即將成型的個人邏輯中,處在秩序之后,也并非一開始就那般強調理性和內省。他的作品似乎總是有一些隱秘的東西被掩藏了起來,要么傾倒、要么遮蔽、要么不知所蹤,這些本應該停留在視線以內的部分,就像是人間蒸發了一樣,它們仿佛暗示著一個精神缺失的場所,總有讓人說不出來的怪異,這種怪異其實不一定是藝術家有意所為,但它確實似乎是在給人傳達某種傾向,且難以解釋。它昭示出藝術家潛藏的自我意識,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探尋視覺之外的線索來喚醒自己沉睡的直覺感受,得見那些似乎無法捉摸的藝術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