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旗渠支渠配套工程中,郭秋英任“鐵姑娘隊”隊長,帶領一班女青年參加一干渠十二支渠“換新天”隧洞的戰斗,跟隨父輩們學會深井隧洞扶釬打炮眼。1966年4月20日,紅旗渠總干渠和干渠全部竣工通水。1969年,郭秋英被評為紅旗渠支渠配套建設模范。
水磨山村是河南林縣姚村公社東南部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當年紅旗渠水流到該村時,需要經過一個小山包,經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必須開鑿一個隧洞才能通過。
這時,紅旗渠工程已接近尾聲,經過多年修渠工作的錘煉,這樣的工程一個村就能承建。
紅旗渠總干渠、二干渠的建設,使“引漳入林”到水磨山村,從期望變成指日可待的現實,人們紛紛報名參加戰斗,大隊安排修渠的任務時,特意從報名的村民中優選出一些人組成突擊隊,開挖這個隧洞。
郭秋英是林縣姚村鎮水磨山村人,并且是積極報名者之一。大隊批準了她的請求,并委任她為“鐵姑娘隊”隊長,帶領一班女青年參加隧洞的開鑿工作,她們不會打釬,不會扶釬,就向父輩們學習。起初,她們扶不好釬,鐵錘錘打在手上,就簡單包扎一下傷口,咬咬牙再接著干。掄錘時間長了,臂膀腫了,姑娘們含著眼淚咬著牙堅持。慢慢地,她們逐步熟練掌握了掄錘、扶釬、打炮眼的技術。在隧洞里,由于井深洞窄,作業困難,郭秋英帶頭掄錘,跪著打、站著打,再苦再累也沒有退縮。
掄錘扶釬是重活,實際上也是一個需要堅持的慢活。剛開始由于力道掌握不好,經常會把手砸流血,經過不斷學習,后來她們連“點炮”這樣的技術活都能做了。冬天寒風刺骨,這些女同志手上都裂著大口子,但沒有一個人喊苦,她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工友們的認可,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鐵姑娘”。
作為“鐵姑娘隊”隊長,郭秋英時刻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好表率,輕傷不下火線。她回憶說:“有一次,在隧洞里工作時,一塊大石頭從豎井上面掉下來砸到我的腿,鮮血瞬間順著褲管流了下來,但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我只是簡單處理了一下,沒讓別人知道,繼續埋頭苦干?!?/p>
隧洞起名“換新天”,寓意深刻。1966年4月20日,紅旗渠總干渠和干渠全部竣工通水。到1969年,這項歷時10年修筑的引水工程全面竣工,它被譽為“人工天河”,并孕育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1969年,支渠配套總結會上,郭秋英被評為紅旗渠支渠配套建設模范。
(摘自《中國檔案報》2016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