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5家民營銀行資產總額達794億元,負債總額達651億元,各項監管指標基本達標。
據了解,已經開業的5家民營銀行運行總體平穩,并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業務差異化定位。
“對于新設民營銀行,受理權限已經下放給了各地銀監局,已有12家進入論證階段。”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銀監會按照審慎積極原則推進民營銀行試點工作,現已進入常態化審批程序。民營銀行“第二軍團”或將迅速擴容。
雖然民營銀行的設立廣受資本歡迎,但是其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有專家指出,當前銀行“躺著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要想贏得市場認可,既要有良好的客戶資源,又要控制成本和風險。民營資本要實現“銀行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中,眾位業內人士圍繞“民營銀行:生不逢時還是生逢其時”的話題,對民營銀行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深刻探討與交流。
銀行債轉股有法律障礙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
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銀行出現不良資產的反彈也是比較正常的。因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要付出一些代價,沒有哪個銀行不良貸款只降不漲,關鍵是怎么對待。
債權轉股權,我不在銀行當行長,我不太關心。現在《商業銀行法》沒改,信貸資產不能成為資本金的來源,把銀行貸款變為股權有法律障礙。
民營銀行要有自己的發展模式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前副主席蔡鄂生
民營銀行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綱要里明確提出來的。讓你生出來就是補短板的,不是讓你享受的。既然是補短板的,就看你怎么補,怎么做,這是主要的。
“十三五”規劃講的是全覆蓋、特色化、多層次,所謂的民營銀行要辦到什么程度?是資本民營化還是管理層民營化?管理層民營化要按照現代企業方式去經營,而且股東和管理層有沒有矛盾?這些在一般企業里出現的基本問題都會反映到民營銀行里去。我不相信現在管理層和股東的意志完全一致。
另外,傳統銀行以物理網點為主,不會靠人來發展業務。民營銀行就需要通過互聯網平臺,或者自己營銷。這都是民營銀行在發展當中跟過去發展模式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它必須有自己的發展模式。
民營銀行帶來鲇魚效應
天津金城銀行行長吳小平
民營銀行有兩個核心意義:一是純民營資本的進入給行業帶來鲇魚效應;二是民營銀行的成立,為銀行界提供了成為職業經理人更多的通道。對金融改革和下一步金融發展非常有意義。
不可否認,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銀行利差在收窄,不良資產在暴露,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民營銀行又面臨著大量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使得生存有更大壓力,發展面臨著很多挑戰。
民營銀行也可翻身作為鯊魚
臺灣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
臺灣開放銀行將近25年,當時有16家新的民營銀行開放,到現在只存5家。臺灣的經驗告訴我們,銀行經過激烈競爭以后,一定會有一個整合期。假設新的民營銀行自己體制好,找到真正好的利機,在某個區域發展得身強體壯,說不定市場整并的時候可以出來承擔整合者的角色,那時候鲇魚也可以翻身作為鯊魚。
民營銀行開放以后對公營銀行的服務帶來很大刺激,大陸的民營銀行應該努力扮演好鲇魚的角色。從小而美的銀行出發,不見得要發展成國際性的銀行,但鲇魚也要有志成為鯊魚。
民營銀行的使命是創新而非復制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
民營銀行對于銀行體系有一個是結構性彌補,大銀行看到的都是富人,小銀行看到的是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階層,這個可能大銀行看不到。另外,必須創造和存量銀行不同的模式和運行結構,這個要反復思考。
如果民營銀行盈利模式、利潤結構、運行平臺和傳統的完全一樣,也走不遠,因為旁邊的龐然大物太多。民營銀行的使命是探索和創新,應立足自己的使命。
一個好的金融市場需要大小銀行相融共生
上海華瑞銀行行長朱韜
民營銀行有很多獨有的優勢,比如小、快、輕、靈,小是缺點,同時也是優點,會更容易貼近市場、快速決策、高效轉型,內生積極創新。民營銀行出生在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的階段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促使其從一開始就能夠樹立起穩健的經營理念,差異化的經營思維,就能夠把安全、風控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在人才的招募過程當中就會關注人才的多元化、綜合化的組合方式。
一個好的金融市場不是誰吃掉誰,誰戰勝誰,這是一個共贏、多贏的世界,一個森林里面一定是參天大樹和小草共融共生,倫敦百年大銀行和初創的銀行一起成長著,未來一個好的中國金融市場一定也是這樣。
大銀行發揮大銀行的優勢,在國際金融舞臺和國家戰略上發揮作用。小金融機構發揮小金融機構的作用,在細分市場特色化、差異化上提供服務,彼此配合、相互扶持、相互幫助。這就是生態金融好的體驗。
所有的監管、立法都應該鼓勵這種狀態的形成,不是一定走這條路還是那條路,而是搭建平臺、創造環境,有利于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自主生長、自我約束,同時滿足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