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近幾年內中國私有企業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他們如何完成企業傳承。介于中國僅有30多年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國家族企業正全面面對傳承問題。毫無疑問,將企業從創一代手中交給二代,這意味著挑戰。但是,越來越清晰的是,中國想要規劃自己的傳承之路,一方面借鑒西方的經驗及觀念,另一方面也有著自己的特色。
老一輩創業者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與其他國家家族企業的傳承無異。他們面臨著同樣的挑戰,例如讓下一代做好接班準備并下定決心接手管理,又如讓老一代及時放手行政大權。對于任何企業,其終極目標都是維持企業和家族的正常運作,讓其發展勢頭不減,這一點對于中國家族企業來說也是一樣。
其實,中國的家族企業傳承也有些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在中國,大多數的傳承都來自于創一代——家族企業的建立者。當然,創一代的傳承問題也是世界通行的,那就是創一代對企業有著強烈的依戀之情,他們害怕放手。

但是,中國的創一代也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老一代創業者,他們發跡于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第二種是年輕一點的創業者,他們于上世紀90年代末及本世紀初(00年代)創建私有企業。老一輩創業者大多現已70多歲,并且多數經歷了國有企業(經營不善的)私有化轉型。他們是國家經濟結構中的一部分,他們的思想也受這種(國有企業的)文化影響。而年輕些的創一代,大多50多歲,他們白手起家,其經歷更與西方的企業家相近。
現如今,老一輩創一代所面臨的挑戰最為困難,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三大原因阻礙傳承之路
獨生子女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一大原因。由于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家族并沒有余地選擇誰來作為繼承人。尤其是中國尚未發展形成有著專業、高道德標準、可被信任的、可運營其企業的非家族成員高級管理人才庫。
文化差異也是一大困難。家族的長輩與年輕人之間,通常有著文化的代溝。遺憾的是,很多年輕家族成員并不愿意在家族企業中工作。他們眼中的家族企業,通常與不具吸引力的低增長的行業、偏遠地區的生產廠房、復雜的政府關系建立與維護相關聯。如果他們是在國外接受的教育,那么這種感覺似乎更加強烈。這樣,兩代在財富管理、企業運營、企業管理等戰略上,都有著較大的分歧。
最后,中國的大家族理念。很多情況下,創建者都用非正式的方式私下支援過大家族成員。這可能意味著給親戚在公司內部安排工作,或者是資助他們自己的企業。一般來說,在中國,家族是重大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正是讓二代家族成員頭疼的地方,因為他們無法解雇在家族企業中工作的親戚們。同時,他們也很難減少對大家族成員其他形式的經濟支持,所以不得不持續資助他們。但這隨著家族在世代傳承中的不斷擴大,將成為越來越嚴重的負擔。
更為復雜的是,中國對“企業家族”的定義不明,家族邊界不清。在西方,企業家族僅包括企業所有者、企業所有者配偶,以及其直系后代;但中國觀念中的企業家族范圍寬泛,這就使得家族的獨生子女繼承者在進行預期管理時壓力重重。
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模式
從二代家族企業大軍的角度來看,對于中國家族企業世代傳承能否順利實施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為傳承還未經歷一個完整的周期,而這個周期或許需要15-20年時間。目前尚有一些中國家族企業順利傳承的案例。比如,創建了中國最大私人農業公司之一,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劉永好,在他62歲時,將其董事會的席位傳給了他33歲的大女兒劉暢。同時,他還指定了一位公司董事會的主管與劉暢共同成為董事會聯合主席。而香港和臺灣的家族企業案例,多數傳承不利,很難作為中國的借鑒榜樣。
中國判斷其家族世代傳承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可以從其歷史發展及長期存在的傳統價值觀中發現,比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企業)對于國家、家庭,以及社會的責任。家族在企業運營管理中也摻入了很多儒家思想。這種理念也有很大可能將會在未來一些年內持續。中國的家族企業家,并不想像資本家那樣運營其企業,而是將其轉化成一種儒家式的經營。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觀點是,中國將會發展出一套適應其龐大經濟體的成功的傳承模式,或許比香港和臺灣現行的傳承策略要更加成功。但要達成此結果,中國仍需面對一些問題和挑戰,而這其中的很多問題都歸結到中國究竟想以什么樣的社會形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