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品質量始終是顧客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企業在行業中立足的根本點,而制造過程中的質量檢驗過程對于產品質量和過程質量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對質量檢驗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質量檢驗控制事前計劃的研究,對制造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如何對計劃做出動態調整的研究卻很少,這樣缺乏動態調整的檢驗系統很難適應現代多變的制造環境。
關鍵詞:質量檢驗;工程變更;系統;可重構;制造企業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44
引言:現代制造企業中普遍存在質量檢驗系統缺乏系統性和靈活性而不能快速的對市場或者顧客要求的變化迅速地做出反應的問題,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傳統的質量檢驗計劃的制定發生在產品概念階段,主要根據計劃制定人員的經驗在前期產品檢驗計劃的基礎上做適當調整之后形成新產品的檢驗計劃。其次計劃形成之后便作為一種固定的企業內部的指導文件,管理人員會根據制定好的檢驗計劃對制造過程的產品和過程質量進行相應的質量檢驗和控制,然而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最初形成的檢驗計劃可能已經不能適應變化后對產品特性的相關要求。
一、現狀分析
(一)質量檢驗計劃制定現狀分析。檢驗計劃的制定主要依賴于前一代產品的相關情況或者相似產品的情況。在不同要求情況下設計新的產品和制造過程,對于產品相關的信息和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以及對檢驗過程的適宜性的判斷主要取決于檢驗計劃制定人員的個人經驗或者是分析方法。在制造階段各種信息資源都可以得到,包括變更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用來對檢驗過程的效率和有效性進行持續評估。然而,當代檢驗計劃并沒有強調制造過程中對檢驗過程持續調整的功能。在制造過程中檢驗活動的實施通常被視為一種對先前產品檢驗計劃方法的簡單應用,并且基本不進行系統的調整。這就導致了在制造系統真實質量情況下對檢測活動低效率的調整。
(二)檢驗系統或設備的現狀分析。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對于相同的產品消費者往往會有不同的要求,這樣就形成了當前的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模式。而制造企業的檢驗設備往往十分昂貴,如果沿用傳統的檢驗設備就會帶來頻繁更換檢驗設備的麻煩,從而不僅消耗大量的不必要的人力和時間成本而且會造成設備的浪費。
二、全面系統的檢驗計劃制定方法
(一)工程變更理論。對產品和與產品相關變更的協調管理和對變更采用統一標準的追蹤方式,并且詳細給出一個或者多個可能的解決方案,進行相應的評估并在制造過程中加以實施。工程變更管理實施的相關步驟如下:(1)識別變化;(2)形成多種解決方案;(3)對變更做出說明和決定;(4)變更的實施
(二)產品概念階段的檢驗計劃制定。產品和過程概念階段的檢驗計劃可以由以下功能和活動進行概括:(1)定義產品和過程的檢驗特征;(2)確定制造系統中檢驗過程發生的時間點和檢驗位置;(3)確定檢驗的數量;(4)確定檢驗類型和檢驗程序;(5)確定檢驗人員;(6)選擇合適的檢驗設備。
(三)產品制造階段的檢驗計劃制定。基于工程變更管理的模型,形成了制造階段持續計劃和調整檢驗過程的應用過程。它的相關過程不同于傳統的檢驗計劃方法,它主要關注識別與檢驗相關變化的要求及其來源、評估和對正在進行的檢驗過程和檢測活動實施變更的選擇。根據工程變更管理的思想,制造階段檢驗計劃制定的相關步驟歸納如下:(1)識別與檢驗相關
變更或者潛在的變更;(2)識別可能的變更措施;(3)評估變更措施;(4)對變更實施做出決定;(5)制定實施變更的詳細計劃;(6)對檢驗變更進行試驗;(7)檢驗變更的實施以及形成相應的文件;(8)實施后效率評估
三、可重構檢驗系統的構建
(一)構建思路。一個可重構的檢驗設備可以實現質量檢驗系統對硬件的要求,同時顧客應從標準的制定到產品的設計制造充分參與到產品形成的全生命周期中。可重構制造系統和大規模定制之間的相似處在于模塊產品族能夠滿足接單生產的制造方法。一個產品結構被認為是一種策劃,在這種策劃過程中,通過物理因素的收集實現產品的功能。我們就很有可能通過對這些因素的組合或者安排實現每一個產品的功能。質量控制應該具備一種可重構的檢驗設備,這種設備能夠隨著產品的頻繁變化而不斷的改變其結構。
(二)實現方式。可重構檢驗系統的設計的前提是要首先識別出一個產品族不同特征的產品形成的不同組合模塊,當進行不同的選擇時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產品。對于不同的產品族,產品實現的不同模塊被識別出來之后就可以在檢驗設備上設計相應的紅外控制和檢驗設備。
總結:制造系統具有動態的質量要求,一種系統全面的質量檢驗計劃過程是非常必要的,能確保顧客要求的產品質量同時可降低檢驗成本和失敗成本。本篇文章的研究結果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全面系統的檢驗計劃管理方法,基于工程變更管理思想的框架,形成了在制造階段進行持續檢驗計劃的過程模塊。
參考文獻:
[1] 楊春華,黃承光.測量系統分析管理及應用[J]. 工業計量.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