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對于社會的穩定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國有企業這一重要的經濟力量,如何突破當前困境,改革是其獲得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論述國企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國企改革面臨的困境,最后論述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途徑。
關鍵詞: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問題;途徑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58
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為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貢獻了力量。2011年,國企的總收入達到39.3萬億,2012年,增至42萬億。截至2014年,國有企業總收入更是超過了48萬億。相較2009年的22.5萬億元,國企總收入僅用五年時間,實現了翻番。與之相應的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持續進行。新時期,我國的各項改革進入關鍵期,各類矛盾亟需解決,國有企業領域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的必要性日益迫切,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尖銳。一定程度上,國企改革的成敗關乎我國各項改革的成敗得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2015年十二屆三次人大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和健全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要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
一、國有企業改革的必要性
盡管近年來國有企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無論從營業收入和增長率,不僅在上繳稅金,而且在利潤總額方面,國有企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一些關鍵領域,國有企業更是發揮著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作用。我國國有企業的資本數量龐大,資產多。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國有企業龐大數額的資產存在著布局方面的不合理,國有資產的流失嚴重,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不夠完善,國有資產的運行效率較低等方面的問題。我國國有資產大多集中于生產加工和商貿等領域,其體制決定了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出現。因此,國有資產亟需通過改革調整其資產流向,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二、當前國企改革面臨的困境
國有企業的改革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部過程,國企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效,但是作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以往改革形成的制度、體制機制等都已與當前的形勢不相適應,許多問題需要著力解決。首先,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國有企業在資產構成上,主要以國家控股為主,政府對于國企的干預不僅必要,而且應當。然而,由于政府部門的干預造成了國企的主動性欠缺,在國家管控下,許多企業幾乎擁有了壟斷地位,企業的盈利方式和資本流動根本無需掛懷,造成了國企的創新驅動力欠缺。在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管理層的管理提升的自覺性不高,擁有高度責任感、有擔當的專業管理團隊缺乏,不僅離不開政府的干預,而且更依賴于政府的干預。國有企業不僅承擔國資的保值增值職能,而且額承擔著政策實現的功能,因此對于國企在激勵機制和股權流轉上,政府部門就會進行必要限制,從而造成了國企的封閉性,缺乏活力。其次,國有資產和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如何合理的調整國有資產的流向,使其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發揮應有作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示范作用,保證其他資本能夠獲得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結合是國企改革面臨的困境之一。
三、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途徑
李克強總理指出:“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分類推進改革。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打造市場化運作平臺,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和健全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要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边@為下一步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首先,要積極發展其他非公有制經濟。通過吸收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資本的投資項目,允許其他所有制資本實行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及勞動者權益的結合。其次,積極探索以資本為主的監管體制。最后,對國有企業分類監管。在對國有資產監管方面,實施具有差別化的管理,對國有資產實施分類監管。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人大十二次會議精神,對于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加緊控制;而對于高薪產業的國企,實施相對控制;而對于那些不需要控制的項目,可選擇社會資本控制,全部退出。
總之,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將是圍繞依法行政、去“行政化”進行,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對企業的治理,最大程度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放權實現對國有企業資產的科學監管。只有正確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完善企業資產監管體制,才能更好為國企改革提供正確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黨的十八代的總要求,完成今后的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 盧永春. 749萬人今年畢業!大學畢業出路一覽表[N].人民日報,201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