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運用PSR模型,以生態農業發展思路為原則,以如何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步伐為目標,研究生態農業激勵機制建設在生態農業建設和推廣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生態農業激勵機制,進一步深化生態農業內部建設,政府能夠積極營造良好的生態農業建設環境,主動服務農民和適應市場,讓農民快速穩定增收,實現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互融合,使得生態農業產業達到一種良性循環狀態。
關鍵詞:PSR模型;生態農業;激勵機制;生態經濟;生態循環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2-600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2.068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PSR Model
LI Chang-honga,b,GE Xiao-sana,b,DING An-mina
(a.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Key Laboratory of Min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ASM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Henan,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s(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 problems). Using the PSR model, based on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deas, taking how to promote the step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centive mechanism i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ould be deepened further, and the government coul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serve peasants better and adapt to the market, which can let peasants increase incomes fast and steady and achieve mutu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m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eping a beneficial cycle.
Key words: PSR mode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cycle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作為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態農業,就是對該環保理念具體和生動的實踐。生態農業建設不僅能夠給大自然和廣大群眾一片綠色,還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改變“三農”面貌,縮小城鄉二元發展差距,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直以來,對生態農業問題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不同研究者從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思維方式做了多種嘗試和探討。總的來說,研究比較集中在生態農業內涵和模式、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生態農業的技術實踐等方面,而缺乏對生態農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內在機制的分析。本研究通過運用PSR模型,結合生態農業實際現狀,提出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的激勵機制以滿足生態農業發展需要。
1 PSR模型的基本理論
PSR模型(Pressure-Statue-Response,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是加拿大統計學家Rapport和Friend首先提出,然后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開發署(UNEP)共同推動用于環境問題的框架體系。至今,PSR模型仍然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方法和框架之一。
PSR模型主要從3個方面考慮出現的環境問題,即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發生后如何做。這是一個順接因果的邏輯關系,能夠從根本上找到出現問題的所在和給出行之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從理論內涵來看,壓力是對當前發生的環境問題現象的基本認識和宏觀理解,解釋發生了什么;狀態是對當前發生的環境問題原因的探討和研究,揭示為什么發生;響應是對當前發生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闡釋發生后如何做。三者之間既是一種因果關系,也是一種循環關系[1,2]。PSR模型本身反映的是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適應。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必須從大自然中獲取足量的生活物質,然后通過對所獲得的資源進行消費,將廢棄物排到環境中去。盡管環境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但是人類的數量太龐大,巨大的內需消耗已經遠超環境自身的承載力,環境問題注定難以避免。然而,人類又不可能脫離環境而生存,當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突出,影響到人類生存的時候,迫使人類不得不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環境政策、經濟政策等進行自我約束,對環境進行保護。
2 PSR模型在生態農業激勵機制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2.1 生態農業激勵機制建設的必要性
生態農業是國家重點培育和推廣的朝陽產業,也是改變中國農業整體發展水平落后局面的必由之路。究竟什么是生態農業?從國家生態農業實踐來看,生態農業是一種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性農業發展模式[3,4]。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生態農業是以生態效益為目的,以社會效益為內容,以經濟效益為手段的綠色環保農業。
就目前來看,中國生態農業建設水平還有待繼續提高,生態農業問題在于沒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隨著勞動成本的增加,農民在從事勞動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加大勞動成本的投入,進而增加了農民負擔,降低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民放棄農業勞作,大量涌入城市務工,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大量勞動力的流失對原本人力密集型的農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各地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耕地荒廢,甚至出現連片荒蕪的情形,形成了對耕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如何使從農業中流失的勞動力重新回到農業生產中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需想方設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在生態農業生產中獲得至少相當于外出務工的收益。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立生態農業激勵機制,達到農民和政府的均衡承受力。
2.2 生態農業發展的PSR模型分析
發展生態農業是讓農業升級、農民受益的工程。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按照PSR模型的分析方法,生態農業建設的壓力來自于農民,也就是如何提高農民經濟效益,讓農民在生態農業經濟中增收,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生態農業建設的狀態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需求的提升,也就是消費者對生活的品質提出的新的要求,對于農業產品,人們的要求是綠色無污染、營養價值高、市場供應充足、農產品種類多、產品價格適宜,等等;生態農業建設的響應是建立生態農業激勵機制,也就是對農業建設中的問題通過政府行為,引導農民和消費者積極行為,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在PSR模型分析的基礎上,構建生態農業PSR指標體系見表1。
2.3 構建生態農業激勵機制體系
由表1可知,生態農業PSR指標體系中作為響應層的生態農業激勵機制是壓力層和狀態層作用的結果,也是解決壓力層和狀態層所涉及問題的辦法。表1中指出了兩種生態農業激勵機制,即生態農業投入激勵機制和生態農業市場激勵機制。
2.3.1 生態農業投入激勵機制 生態農業投入激勵機制主要是針對農民而言[5]。農民是農用土地的主人,當農民轉行不再是土地的主人,那么就意味著土地將會被棄置,這是人們所不愿看到的局面。為了讓農民情愿重新做回土地的主人,可以在生態農業生產中實施生態農業投入激勵機制,讓農民在土地上看到希望,得到實惠。具體從如下幾個方面闡述。
1)政策支持。政府發布的法律性政策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會起到指揮棒的作用[6]。通過政府行為增加農民從事農業的信心,可以調動農民積極主動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熱情。比如政府可以為生態農業建設制定引導政策和鼓勵政策。
2)資金支持。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由于農民自身經濟實力的局限性,會使得農民不能從事生態農業或者從事生態農業過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服務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3)技術支持。在中國,大多數農民的勞動文化素質比較低,往往只掌握著比較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缺乏技術更新與創新[7]。而生態農業需要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支持,傳統農業模式顯然無法滿足生態農業建設的需求。因此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給農民配置懂技術的農業技術員是很有必要的。
4)信息支持。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知曉信息的速度相對較慢,容易形成信息孤島。這就需要政府以適當的方式,讓農民能夠快速地了解新信息、新動態。
5)土地支持。在生態農業土地使用上,以政府主導和農民志愿相結合的方式,給予農民土地支持,鼓勵農民在耕作模式、經營方式等方面大膽創新。
2.3.1 生態農業市場激勵機制 生態農業市場激勵機制主要是針對農產品市場而言。農民所得的勞動農產品要實現其價值,必須讓其流入市場。農民和政府應該共同協作,保持市場的相對穩定性,讓農產品走出去,實現農民經濟效益的最優化。具體從如下幾個方面闡述。
1)銷售渠道。銷售渠道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環節。實現銷售渠道的多樣化,有助于加速農產品的市場流入,有助于快速體現農民的勞動價值,提高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2)稅費和運輸支持。稅費和運輸增加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使得農產品在進入市場后不得不提高價格,以保證其利潤的最大化。這就讓農產品在市場價格上沒有優勢。因此,降低或減免農產品稅費和運輸費用,不僅有利于農產品流入市場,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3)追蹤服務支持。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可以對其產地、種植時間、進入市場時間、檢測結果、檢測部門等信息進行采集,制成標簽粘貼在農產品上,利用二維碼、條形碼、圖標識別等技術,使消費者能夠直接用手機查詢到所需農產品的信息。這樣不僅能夠增加消費者的消費信心,而且可以帶動農產品的銷售數量。
4)農產品質量支持。堅持農產品質量是農產品在市場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作為農民,要確保輸出的農產品質量高;作為中間商,要確保上市農產品的質量;作為政府,要加強農產品的質量監察,并制定必要的獎罰措施。
通過生態農業激勵機制的建設,促進生態效益的形成。生態效益不僅能帶動農產品高附加值,還能帶動生態產業的發展如生態休閑、生態觀光[8]。借助生態產業,推動生態經濟效益和生態社會效益的發展,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一體化(圖1)。
3 結論與討論
生態農業是一個大有所為的產業,能夠整合各種資源,創造出生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大融合。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態農業激勵機制,以實現農民、政府、市場的有機結合,既能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又滿足了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意志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以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基于PSR模型構建生態農業激勵機制建設新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性和調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加快完善農村、農業、農民之間的相互協調性。由于“三農”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并且該問題處于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對于如何監測生態農業激勵機制在“三農”問題中發揮的作用,如何構建生態農業激勵機制服務平臺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 志,趙冬至,林元燒.基于PSR模型的河口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2011,30(1):139-142.
[2] 麥少芝,徐頌軍,潘穎君.PSR模型在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的應用[J].熱帶地理,2005,25(4):317-321.
[3] 黎振強,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14(12):104-110.
[4] 駱世明.論生態農業模式的基本類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3):405-409.
[5] 毛顯強,郭秀銳.激勵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經濟政策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10(2):65-68.
[6] 朱文玉.我國生態農業政策和法律的缺陷及其完善[J].學術交流,2008,177(12):96-99.
[7] 王小虎.新農村建設中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4):1-4.
[8] 李伯均.生態農業模式及其實現途徑的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通報,2009,15(8):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