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握種業發展現狀和科學判斷發展形勢是探索新型種業體系建立路徑的重要內容。北京市種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知識性和輻射性等特點。促進北京市種業壯大對“種業之都”建設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總結了“十二五”以來,北京市種業發展取得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在對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市場環境等發展趨勢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從深化協同創新機制、優化種業發展市場環境、建設商業化育種體系、推動種業產業鏈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北京種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種業;趨勢;路徑;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F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1-567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6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eed Industry in Beijing City
CHEN Jun-hong1,CHEN Ma-lin1,AN Ran2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North)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China;2.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 Grasping the status and scientifically judging the trend of the se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s to establish the new seed industry system. Beijing seed industry owns the nature of basic, strategyc, knowledge and radiation, so it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eed indust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ed Capital\" and the safeguard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Beijing seed industrial since 12th Five-Year Plan(2010-2015) were summarized up, and then on basis of judg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circumstances, suggestions for the Beijing se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of deepen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optimizing the market environment, constructing the breeding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seed industry;trend;path;Beijing city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建設種業強國,積極踐行“兩個率先”(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發展要求,需要北京以“種業之都”建設為著力點,加快落實國家關于種業體制改革的精神,繼續發揮北京作為全國種業研發創新中心和世界種業交流服務中心的重要作用。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國辦發109號)的頒布實施,以及即將頒布新修訂的《種子法》,中國種業發展正處于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作用、創新種業發展體制機制的變革關口[1],北京市“種業之都”建設也進入了關鍵時期。為充分掌握北京市種業發展狀況及所面臨的新形勢,采取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座談會、專家咨詢等方式,聽取政府各職能部門、各類種業企業、在京科研院校和育種專家意見,以期能認識與評估北京市種業在全國種業發展的核心地位,探詢種業發展問題,基于國內外環境變化趨勢,提出了推動北京種業發展的建議。
1 北京市種業發展概況
1.1 北京市種業發展的成就
1.1.1 北京市成為全國種業科技創新中心和新品種的搖籃 北京市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和林果花卉“四大種業”,以小麥、雜交玉米、優勢瓜菜、草莓、食用菌、專用馬鈴薯、種豬、奶牛、蛋種雞、肉種雞、種鴨、鱘魚、觀賞魚、花卉、果品、綠化樹種等為16個品種重點,聚集創新資源、推進新品種研發,使北京種業成為全國種業發展的“風向標”和種業科技創新中心。在農作物種業方面,北京市審定品種數量居全國之首。北京市引育農作物新品種數量占全國的20%;京科968成為京郊春播主導品種之一,在東北、華北春玉米主產區十多個省、市(區)大范圍和大面積推廣;京欣系列西瓜在全國推廣達到37萬hm2,在華北、華東等保護地西瓜主產區占有率達60%;京麥系列雜交小麥種子還走出國門,在巴基斯坦大面積種植,平均每0.07 hm2增產20%~30%。畜禽種業方面,京紅、京粉系列蛋種雞銷往全國31個省(區),占全國市場的50%;擁有全國最多的種奶牛場;優質種公牛凍精占全國市場的35%以上。水產種業方面,北京市是中國鱘魚和鮭鱒魚養殖的“搖籃”和重要的繁育基地。2013年底,北京市保有鱘魚親魚總量為7 740組,后備親魚10 000組,成為中國鱘魚種苗供應的主要產地,年可繁育鱘魚苗種5 000萬尾以上。鱘魚種苗的年產量約占全國產量在60%以上,反季節市場占有率達100%。
1.1.2 北京市成為全國種業企業總部、大中型企業聚集中心 大型種子企業看好北京市的中心輻射作用,逐步將總部搬遷到北京,或在北京市創立種子企業,種業企業實力逐漸增強,北京市已成為大中型企業聚集中心。全國外商投資種子企業有42家,其中北京市10家,國際跨國公司如孟山都、杜邦、先正達等種業總部落戶北京[2]。2010-2013年,北京市育繁推種子企業增加1家,即北京屯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其看中北京市科技、文化和經濟對全國的輻射優勢,將公司總部由山西遷至北京。北京市種業十強企業中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9家,占全國的7.6%,銷售額達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家。并有5家入圍“2013年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其中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被評為“中國種業信用明星企業”,在所有省、市(區)中入圍企業數量最多。
1.1.3 北京市成為全國種業交流交易中心和權威信息發布地 北京市不僅進行種子交易,而且是種子市場重要信息匯集和交流場所。北京市連續舉辦21屆全國種子大會,成功舉辦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2013年種業交易額約60億元,僅作物種子交易額就達35億元,占全國交易額的10%以上,進出口額超過全國40%。北京市建立了順義區和豐臺區兩大種業交易交流區,搭建了“全國農作物種子信息中心”和“首都現代農業育種服務平臺”、建成“10+1+5”農作物品種試驗展示網絡等,為全國種業提供新品種、專利技術、種業生產投入品、生產加工技術、金融通訊、信息化等服務。種業大會、園藝博覽會等活動規模逐漸增大,后續利用程度高,成為提升北京市種業品牌形象的重要載體。
1.2 北京市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2.1 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雖然北京市種質資源豐富,但有效利用率仍顯不足。其中,農作物種質資源利用率僅為3%~5%,優異種質資源引進力度不大,所收集的作物種質在育種上有突出貢獻的少。花卉種苗、種子、種球、高代次畜禽良種對國外品種依賴程度仍較高,地方品種資源保存力度不夠,存在種質混雜,遺傳性狀不穩定等問題[3]。從育種技術上看,北京市種業研究雖從常規育種技術初步邁入依靠生物技術育種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新品種選育工作中仍存在基因背景狹窄、優異種質資源材料缺乏、種質資源的國內外交流滯后、細胞水平與分子水平育種技術手段不高、對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交叉綜合研究重視不夠等問題。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種業企業集團育種實驗室基礎設施和研究設備還不完善。畜牧、水產、林果種業的創新團隊力量仍比較薄弱,有影響力的種業科技領軍人才和育種攻關團隊少。
1.2.2 種業企業經營能力仍需增強 由于政策對種業尤其是育繁推一體化種企的支持,很多企業急于實施整合和擴容業務,加上對市場了解深度不夠,過度追求規模擴大和提高產量,致使種業企業產能過剩。2011-2013年,北京市種子企業種子產量上升同時,庫存居高不下,甚至達到95.8%。企業庫存率居高,加之大宗農產品國內國際價格倒掛,生產、管理、銷售方面成本增加,使得企業利潤略有下滑。2011-2013年間,北京種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維持在10%左右。
1.2.3 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還不完善 目前,北京市以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大學為主的育種組織方式仍未有較大改善。大量育種資源和高水平科技人才仍聚集在科研院所,以市場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尚不完善。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等相關主體關系較為松散,網絡效應不強。圍繞產學研創新體系成立的“種業聯盟”凝聚力不夠,聯盟理事長單位的“盟主”作用未能充分發揮[4],專職管理機構和高素質人才缺乏,聯盟在聯合公關和技術研發、開展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促進、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方面進展較慢。種業展示基地(園區)建設仍處于政府主導的初級發展階段,市場導向性不強。
1.2.4 要素約束種業生產布局還需優化 由于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市內農作物籽種面積由2010年的0.47萬hm2,減少到2013年的0.35萬hm2。北京市種業企業用地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種業規模受資源約束性增強。同時,北京市種業生產成本大幅攀升。京郊農產品成本核算點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農產品品種平均工值為81.76元/工日,與2009年相比增幅高達89.7%,農業機械費用占小麥、玉米等大宗作物生產費用的1/3。加之品種單一,產量較低,市內制種基地需要調整生產布局,控制產量,提升質量。而北京市在外埠的農作物制種田已達到了6.11萬hm2,但仍存在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和設備落后,管理水平較低,繁育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5]。
2 北京市種業發展趨勢
2.1 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北京市種業建設進入新階段
2.1.1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對種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現代農業是種子的供給者,也是需求者,種業發展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也受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制約[6]。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現代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由高產向高效轉變。未來北京種業發展也將進入“追求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的新階段。作為全國種業的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將繼續提高育種創新能力,根據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研制適合機械耕作與收獲、抗性強、資源節約、耐儲運等多元化品種,將育種新成果、新知識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生產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2.1.2 北京市種業將全新布局,邁向種業之都新階段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北京市種業走過了圍繞資源發展的第一階段后,已進入了圍繞價值創造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就是以創新來推動經濟發展,北京市建立“全國種業創新中心”和“交易交流中心”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將推進全國種業發展。未來一段時期,北京種業將邁向布局新的商業生態系統第三階段,也是種業之都、國家種子“硅谷”建設的時期。圍繞這一目標,未來北京市種業需要把建設重點放在創造利于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利于技術企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市場環境方面,強化創新主體之間的密切合作,加快知識和技術的流動。
2.2 生物育種技術持續強勢,知識產權成為競爭核心
2.2.1 生物技術將使種業整體發展提速 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競爭首先就是良種的競爭,特別是以基因工程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改寫傳統種業的游戲規則,包括打破了作物、品種和地域的隔閡[7]。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將進一步強化良種對一國農業發展及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目前北京市種業研發已實現從常規育種向現代育種轉變,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并且在基因組學、組織培養和分子標記等方面的發展也日新月異,生物技術的應用領域從大田作物擴展到蔬菜、花卉、水果、樹木等多種不同的作物,農業生物技術產業鏈基本形成,未來育種研發效率將大大提升,有望推動種業整體提速發展。
2.2.2 種業未來競爭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競爭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提升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環。現代育種發展的關鍵即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其涉及植物新品種權、育種專利權、注冊商標專用權、商業秘密權等,能否保護好知識產權,不僅關系到民族種業的創新能力,而且關系到種企能否真正成為商業化育種的主體[8]。在種業知識產權競爭中,跨國種業集團已洞察市場先機,充分利用全球的種質資源及自身的研發優勢,借助農業知識產權全球布局謀求利益的最大化。未來北京市也必將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知識產權管理力度,做好受理、審查工作,建立種業科技成果托管平臺,加強對育種家的信息服務。
2.3 投入結構與方式變化,推動種業經營模式的轉型
2.3.1 多元資本介入推動種業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 種業是高新技術產業,前期的研發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沒有高強度的資本持續投入很難支撐產業的發展。金融資本的運用成為推進種企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9]。北京市種業已進入用社會資本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種業發展呈現出分化加劇、并購加速、重組加快的新格局。一方面大企業、集團進入種業;另一方面,金融資本也為種企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農業發展基金、科技金融基金紛紛建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信證券等金融機構對種業都表現出極大興趣。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的揭牌運營,更為眾多中小種企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種業龍頭企業已投資數億元,收購整合了10多家區域性企業,進一步強化了資源整合和種子產業內部各相關環節之間的關聯。種子產業與化工、農藥、醫藥、食品、生物、煙草、貿易等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也越來越緊密[10]。
2.3.2 未來種業競爭重點將是全產業鏈營銷服務模式 商業模式運作是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的前提。一方面,中國農村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推動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制種主體。這些新型制種經營主體規模壯大和影響力提升,將會有意愿和能力與上游直至種子生產廠商直接對接,經銷商零售商對單一生產環節、大客戶群的控制力將逐步消失。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將成為推動種企商業服務模式變革的驅動力。在互聯網時代,種業品種更新和市場推廣速度加快,企業和個人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容易、傳播速度快。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營銷平臺、支付平臺、信息平臺、管理平臺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種業也面臨著“跨界打劫”威脅。蘇寧、淘寶、順豐優選等已依托物流優勢,紛紛進入農業行列;京東開展送種子下鄉活動,農業電商布局浮出水面;聯想佳沃構建了以全產業鏈運營、全球化布局、全程可追溯為核心理念的現代水果業務,可見未來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2.4 市場決定作用不斷增強,促進政府管理方式變革
2.4.1 新《種子法》將進一步強化市場決定作用 新《種子法》將推動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從長期來看,應該從“品種審定制度”向“品種注冊制度”轉變;從短期來看,中國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下,對“品種審定制度”將進行完善和補充,減化優良品種的審定程序,縮短審定周期。至于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將會弱化產量指標,強調品種風險性狀指標和鑒定。品種的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和審定過程更加公開透明,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將在新品種篩選過程中起更重要作用。
2.4.2 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 當前,中國種業發展存在研發與實際生產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其根源在于傳統的種業科研管理體制機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建立種業科研成果的公開轉化平臺,將有利于發揮市場配置、公共成果資源的決定性作用[11]。通過建立種業科技成果托管平臺,可以讓所有創新成果公開進場、公平買賣,所有程序都在陽光下進行,實現權益最大化;可以推動科技資源向企業有序流動,為創新資源在全國、全產業鏈實現優化配置提供支撐,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最大化;還可以倒逼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通過創新著力解決農業生產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加強種業科技人才積極性,落實109號文要求,2014年農業部、科技部、財政部共同印發《關于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機構與科研人員權益比例試點工作的通知》(農種發〔2014〕4號),決定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等4家駐北京的科研單位,開展權益比例試點工作。北京市即將成為權益比例改革的先行地,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自主創新活力,推動平臺的市場化運作。
2.5 農業投入要素變化,推動種業生產方式及布局調整
2.5.1 北京市育種向現代化高代次、集約化發展 由于生態環境受損,耕地、淡水等資源緊張,北京市種業發展物理空間將繼續受到制約。但面對全國市場對良種日益增大的需求量,未來北京仍將繼續保持現有的制種基地與良種場,并向現代化高代次、集約化方向發展,通過良種引進、設備改造提升等手段,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在北京市發展節水農業背景下,種業的工廠化養殖、生態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做好生態節水和技術推廣,實現水產種業用水的零排放、循環使用。以生態健康養殖和資源化循環利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工程為著力點,生豬、奶牛規模養殖場進行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將成為種業工作重點。在土地、節水農業等政策推動下,種業將不斷深挖內潛,積極應對市場壓力和優化空間布局。
2.5.2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提升北京種業發展空間 根據擬定的北京市“十三五”農業規劃,北京市種業將以研發與交易為重點,中游的制種基地在全國,自身農作物制種田僅2萬hm2,即呈現啞鈴型的產業鏈模式。而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北京市種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京津冀在經濟發展水平、農業資源上的差異,使得三地開展種業分工協作成為可能,北京市可充分利用津冀兩地的土地、勞動力及種質資源,同時發揮自身的科技與人才優勢,打破地域限制,提升種業發展空間,加強輻射帶動作用。
3 推進北京市種業發展的路徑
3.1 提升首都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深化協同創新機制
3.1.1 增強種質資源保存和創質能力 加大投入,提高水產、畜禽優質、特色親本等種質資源的保種能力,安全、規范和完善長期和中期保存種質資源的檔案,研究活力監測與繁種、資源保存技術;推動建立鮮切化、球根花卉、國內外名優花卉、特色園藝種苗資源圃;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引進,提高資源共享和開放水平,推動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提高種質資源利用率。完善種質資源保護方式,鼓勵和促進國內有條件、有能力的種子企業和科研機構走出國門建立育種試驗站和種子生產基地。
3.1.2 強化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 以生物育種為重點,發掘一批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基因資源,著力創制一批性狀優異的新材料,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選育一批重大突破性優良新品種。調整育種目標,圍繞節水抗旱、減少人力成本,提高育種效率,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動植物新品種,分子及生物育種技術,種業生產、加工、檢測等設施設備,大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智能裝備等。
3.1.3 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抓好北京市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區域種質創新與試驗核心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深化“首都現代農業育種平臺”、“籽種產業協同創新服務平臺”、“首都籽種產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的協同創新機制。支持科研單位和企業共享資源、共用平臺,健全分子育種平臺、電商平臺、種業科技成果交易平臺的基礎條件和運行機制。
3.2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種業發展市場環境
3.2.1 探索種業成果托管運行機制 繼續探索形成“政府助推、合同約定、市場化運作”的種業成果托管運行機制,強化種業托管平臺的項目篩選、價值發現和交易實現的服務功能,建立成果托管、商業化育種和股權激勵等機制,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
3.2.2 發揮金融和資本市場推動作用 發揮金融市場、現代種業基金以及社會資本的力量,構建資本投資種業的融資服務體系,推動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風險投資基金介入種業研發,分擔種子研發成本,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種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財政給予中長期貸款貼息。完善種業保險,將制種業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增強國內種業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3.2.3 加強政府對種子市場監管能力建設 繼續完善企業誠信評價制度,引導企業用誠信經營好服務品牌;提高行業標準和準入門檻,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合理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對農作物品種權的保護加大行政執法機關的作為及執行力度;推動新《種子法》的順利實施,建立新品種注冊登記制度下的品種質量監測體系和仲裁制度;加快品種權交易和技術轉讓平臺建設,建立產權交易改革知識產權收入分配機制,為育種新技術、新成果向優勢企業流動提供公平競爭環境,加大侵權案件處罰力度。
3.3 培育經營主體,加快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
3.3.1 打造民族種業骨干和種業航母 加強原種、良種場建設和升級改造,提升生產科研手段、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展示帶動能力;推動畜禽商品場向高代次良種畜禽場升級,建設好一批國家級良種場和種企,推動市級良種場改造升級,培育縣級優秀的中小微型種業企業;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種業,推動種業的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支持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所辦企業改組改制,完善治理結構,激發發展活力;鼓勵企業引進和使用先進技術和裝備,調整和增設良種、生產加工機械補貼,扶持有實力企業上市,推動企業努力打造民族種業骨干和種業航母。
3.3.2 鼓勵科研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 打造高層次、高水平育種攻關團隊,提升成果轉化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以資本和利益為紐帶,鼓勵商業化科研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推動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鼓勵企業建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科技計劃項目,提升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現代種業體系建設;繼續實施種子行業管理人才培訓項目,區試人員、檢驗技術、法律法規等行業管理人才培訓。
3.3.3 引導種業商業化經營模式變革 探索公司和新型經濟主體利益分配機制,創新種業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對接模式。推動種業公司、種子經銷、商零售商種業銷售方式變革,從單純的買產品延伸至整個全產業鏈的服務,提高產品的衍生價值和產業終端附加值;引導企業依托互聯網的資源整合優勢,建立從市場定位、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乃至售后的終端用戶服務體系。利用多個種業信息平臺、交易平臺的建設,拓展銷售渠道,建立精確、迅捷、可追溯的物流;鼓勵種子企業建立直接管控的生產基地,引導種子企業與土地承包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資、農機、銷售等專業公司建立穩固的利益連接機制,提高農戶制種質量和技術,鼓勵專業公司也將向現代農業服務型公司轉變。
3.4 優化種業生產布局,推動種業產業鏈建設
3.4.1 優化北京市種業生產布局 堅持產業優化與提質增效相結合,完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打造北京市現代種業的核心產業帶,發揮制種基地和良種場對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按照“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原則,強化首都農業應急保障、高端籽種、生態節水、科技示范功能,將畜禽良種、食品加工產業及企業總部優化于本市,畜牧、水產的商品性養殖逐步向外疏導,實現“依資源、占高端,強服務、提效益”。
3.4.2 提升外埠籽種繁育基地生產能力 北京市在提升自身種業發展能力基礎上,鼓勵優秀良種企業憑借資源優勢進行良種輸出、資本輸出、技術輸出和人才輸出。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時機,根據津冀各自種業發展目標,建立覆蓋區域、緊密型的“菜籃子”生產外埠基地和用種區域,將天津打造成“種業之都”的“陪都”,推動河北省建設中國北方的重要制種基地。鼓勵有實力種企在外埠建立籽種繁育基地和商品回收基地,提高優良籽種產出能力。支持各個育種基地提成機械化水平,減少外埠制種基地的負擔,建立基地管理與市場監管聯動機制,推動優良籽種順利到達農民手中。
參考文獻:
[1] 王 磊,宋 敏,王 靜.中國種業面臨的新形勢與制約因素分析[J].世界農業,2014(3):42-47.
[2] 劉 晴,盧鳳君,李志偉,等.轉型期北京種業發展的戰略路徑[J].中國種業,2013(11):7-11.
[3] 趙梁軍,宿有民.我國花卉種業現狀與發展戰略[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2):18-23.
[4] 陳俊紅,王銘堂,馮 獻.首都科技創新服務聯盟與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0):105-113.
[5] 羅必燦,付云海,羅春霞,等.中國種業渠道營銷模式創新芻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8):3943-3947.
[6] 萬 鋼.強化種業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在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論壇上的講話[J].中國軟科學,2012(2):1-4.
[7] 張 鴻,王自鵬,游曉峰,等.依靠科技推進現代生物種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38-41.
[8] 陳燕娟.知識產權保護與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方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3):266-270.
[9] 孫 強,王成志,孫銘麗,等.國內種子企業銷售渠道選擇分析[J].中國種業,2011(4):8-10.
[10] 黃 鋼,李 穎,王 玲,等.論種子科技價值鏈系統創新管理[J].西南農業學報,2009,22(3):865-869.
[11] 盧鳳君,劉 晴,陳黎明,等.種業科技成果托管平臺構建模式與運行機制——以北京市為例[J].科技與經濟,2014(6):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