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吉林省農安縣為研究區域,以其所轄22個鄉鎮為基本單元,選取反映城鎮化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22個指標構建了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模型,在計算各鄉鎮城鎮化指數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指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度和耦合協調發展度指數,并綜合分析其耦合協調發展關系。結果表明,農安縣城鎮化水平較低,縣級行政中心集聚型城鎮化是縣域城鎮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相對較高,各鄉鎮差別不大;農安鎮、合隆鎮和燒鍋鎮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程度較高,其余19個鄉鎮均屬于城鎮化滯后的耦合失調型。城鎮化水平是制約縣域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培育中小型城鎮是縣域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縣域城鎮化;土地集約利用;耦合關系模型;協調度;農安縣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1-5713-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68
Study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Construction Land Use of Nong’an County
SUN Li-zheng,DONG Hui-he,WANG Guang-can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Nong'an County as the study area and the 22 townships as the study objects,the research constructed a coupling model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which contained 22 factors reflecting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intensive use. Then calculated the level indexes of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concluded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ex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and analys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Nong'an was relatively low,the agglomerate urbanization of county administration center was the main form of county land urbanization;the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of Nong'an was relatively high with little differences among township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Nong'an,Helong and Shaoguo was relatively high,and the other 19 townships belonged to the coupling disorder type with urbanization lagging.Dur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land use,urbanization level was the main restriction, and building medium-small sized towns was the main direction.
Key words: county land urbanization; intensive use of land; coupling model; coordination degree; Nong'an county
城鎮化是當今世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徑,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促進城鎮化發展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2]。近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迅速。但是,城鎮化在給經濟發展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諸多“城市病”逐漸暴露出來,如交通擁擠、資源緊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3]。從土地利用角度來看,“城市病”的產生,與城鎮化進程中低效、粗放、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因此,要實現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必須要改善土地資源粗放利用的現狀,實現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縣域城鎮處于中國城鎮體系的中心和結合點,上接大中城市、下連廣大農村,具有人口轉移半徑短、發展潛力大等比較優勢,是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動力[4]。縣域城鎮化在整個城鎮化體系中處于難以替代的基礎性地位,縣域土地又是城鄉建設用地協調增減的重要緩沖地帶。因此,研究縣域范圍內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間相互關聯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安縣作為東北地區的一個農業大縣,近年來在穩步實現城鎮化的過程中,經濟飛速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土地集約利用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本研究在全面深入研究農安縣城鎮化發展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基礎上,通過引進耦合協調度來度量城鎮化體系與縣域土地集約利用體系之間的協調性,探索農安縣經濟發展、城鎮化規律以及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以期能為農安縣各類用地高效合理利用選擇正確的方向。
1 研究區概況
農安縣隸屬吉林省長春市,位于松遼平原腹地,境內平原遼闊,農業在縣域乃至全省占重要地位,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農安縣下轄農安鎮、伏龍泉鎮、哈拉海鎮、靠山鎮、開安鎮、燒鍋鎮、高家店鎮、華家鎮、三盛玉鎮、巴吉壘鎮、前崗鄉、龍王鄉、三崗鄉、萬順鄉、楊樹林鄉、永安鄉、青山鄉、黃魚圈鄉、新農鄉、萬金塔鄉、小城子鄉和合隆鎮共22個鄉鎮。
2014年,農安縣地區生產總值381.0億元,同比增長8.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 088元,同比增長8.8%;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25.0∶30.9∶44.1。全縣總人口達到116.36萬人,非農業人口29.62萬人,城鎮化水平較低,僅為25.54%。全縣土地總面積5 430 km2,其中耕地面積占71.93%;林地面積占4.10%;草地面積占1.03%;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占8.8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占3.34%。
2 研究方法及創新點概述
耦合作為物理學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形式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5]。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統或要素相互彼此作用影響的程度[6]。本研究通過張文忠等[7]、劉耀彬等[8]、樊華等[9]、孫愛軍等[10,11]、安瓦爾·買買提明等[12]在不同領域對耦合關系的應用,結合農安縣實際發展情況,以縣域城鎮化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為研究對象,構造建設用地集約水平與城鎮化水平耦合協調度模型,來反映兩者的協調作用關系。
本研究創新性在于引入耦合的概念,研究傳統農業縣域的城鎮化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協調發展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以經濟水平發達的大城市或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域作為研究對象(如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等),分析經濟快速發展對城鎮化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響。農安縣位于東北部松嫩平原腹地,不具備明顯的經濟區位優勢,屬于傳統農業大縣,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逐步發展。對城鎮化欠發達的農安縣用地情況進行研究,可以在城鎮化發展的初期階段,為縣域城鎮發展構建長遠規劃,從而促進用地結構合理調整,提高區域內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引導縣域城鎮化和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本研究并未單一地對城鎮化水平或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研究,而是創新性地引入耦合這一物理概念,選取相關因素指標,分析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為相關理論的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2.1 指標體系建立
城鎮化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是極其豐富的概念,影響城鎮化水平的因素有很多。選取社會經濟發展指數、非農業人口指數、水平提高指數和年度指標執行指數構建城鎮化水平指標體系;選取利用強度指數、用地效益指數、增長耗地指數和管理績效指數構建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指標體系,組成耦合關系指標體系(圖1)。
2.2 指標權重確定
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一般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13],例如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為了提高分析的準確性,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來對指標體系進行權重的確定[14,15]。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標準化后的正負指標:
正指標:xij= (1)
負指標:xij= (2)
式中,xij是i地區j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Xij為i地區j指標的原始值,Xjmax和Xjmin分別是各地區j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j指標在i鄉鎮的標準比重:
fij= (3)
3)指標信息熵:
hj=-k∑fijlnfij (4)
式中,k為常數,k=,當fij=1時,hi=0。
4)信息熵冗余度:
dj=1-hj (5)
某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取決于該指標的信息熵dj與1之間的差值,它的值直接影響權重的大小,信息效用值越大,對評價的重要性就越大,權重也就越大。
5)計算指標權重:
wj= (6)
2.3 耦合關系模型及耦合協調度
耦合協調度是用來衡量系統與要素之間協調程度的定量指標。
1)構建評價水平函數,即城鎮化潛力函數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函數:
F1(t,x)=∑ajsj,(sj=xjλj) (7)
F2(t,y)=∑bjwj,(wj=yjλj) (8)
式中,F1(t,x)、F2(t,x)為綜合得分,aj、bj為各指標權重值,t為某鄉鎮,sj、wj為各因子得分,λj為j個公因子得分。函數綜合分值越高,表示城鎮化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
2)構建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
Z=
(9)
式中,Z為耦合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2≤k≤8),計算時k取值為2,Z∈(0,1)。為了更好地評價城鎮化水平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間的協調關系程度,在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的基礎上,構建耦合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
D= (10)
T=a×F1(t,x)+b×F2(t,y) (11)
式中,D為耦合協調發展度,0≤D≤1,D越大,表明城鎮化水平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越協調,反之則失調。T為F1、F2間整體效益的評價指數,在同一個城市范圍內,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對城市的發展作用效果相當,故取a=b=0.5。
為更加科學地分析數據,依據參考文獻[16,17],按照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度D的大小,將城鎮化水平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詳細的分類(表1)。
3 農安縣實證研究
3.1 指標計算
以2014年農安縣各鄉鎮相關土地、人口和經濟等數據作為研究基礎,數據來源于2014年《農安縣統計年鑒》、2014年農安縣以及各鄉鎮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土資源局的相關數據。根據式(1)~(6),分別計算得出城鎮化系統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系統各項指標的熵值和熵權(表2);根據式(7)~(11),分別計算各鄉鎮耦合模型相關指數(表3)。
從表3可見,除農安鎮、合隆鎮和燒鍋鎮外,農安縣其他各鄉鎮城鎮化和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耦合協調發展度普遍偏低,城鎮化水平均滯后于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通過繪制曲線圖,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各鄉鎮城鎮化水平、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和耦合協調發展度(圖2)。按照耦合協調狀況的分類標準,將農安縣各鄉鎮進行歸類(表4)。
3.2 耦合評價結果分析
1)城鎮化水平總體偏低,各鄉鎮差異較大。根據構建的城鎮化水平函數計算農安縣各鄉鎮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全縣除農安鎮、合隆鎮和燒鍋鎮等3個建制鎮外,其他19個鄉鎮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均在0.12及以下,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農安鎮、合隆鎮和燒鍋鎮是全縣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城鎮,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分別為0.62、0.57、0.42。其中農安鎮不僅城鎮化水平高,人口城鎮化水平也較高,鎮域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87.54%;而合隆鎮和燒鍋鎮雖然城鎮化水平較高,但現狀人口城鎮化水平不高,分別僅為18.88%和5.61%。
2)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較高,各鄉鎮相差不大。根據構建的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函數計算農安縣各鄉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綜合得分,全縣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最高的鄉鎮為青山口鄉和永安鄉,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綜合得分為0.69;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最低的為高家店鎮,綜合得分為0.46;絕大多數鄉鎮綜合得分在0.50以上。城鎮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3個建制鎮中,除燒鍋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綜合得分為0.68外,農安鎮和合隆鎮綜合得分偏低,分別為0.52和0.53,表明城鎮化水平高的鄉鎮在城鎮化建設的同時應不斷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
3)各鄉鎮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具有明顯層次差異性。根據構建的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全縣22個鄉鎮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狀況總體可分為5個層次類型。農安鎮作為縣域的行政中心,其城鎮化和土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相對較高,兩者耦合協調良好,為城鎮化主導的良好協調類型;合隆鎮和燒鍋鎮具有與長春市中心城區接近的良好區位條件,受長春市城市擴展和工業地域擴散的影響,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速度明顯高于其他鄉鎮,其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狀況較好,合隆鎮為城鎮化主導的較好協調類型;燒鍋鎮為建設用地集約利用主導的一般協調類型;其他鄉鎮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較差,分屬于城鎮化滯后的輕度失調和嚴重失調類型,其中302國道沿線經過的鄉鎮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狀況稍優于其東西兩側的鄉鎮。
4 結論與建議
1)人口與產業向縣級行政中心集聚是當前縣域城鎮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目前,縣級行政中心在中國縣級區域中的行政管理、經濟發展、人口和產業集聚等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明顯區域核心地位,其在縣域中經濟、社會要素的空間指向性明顯高于其他鄉鎮。農安鎮作為農安縣的行政中心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層次水平都是全縣最高,因此在縣域中對人口和產業的集聚、吸引能力最強,縣域的城鎮化主要表現為行政中心的城鎮化。合隆鎮和燒鍋鎮的城鎮化發展較快,主要是因為靠近長春市中心城區的區位條件和長春市城鎮化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其本身對農安縣人口的集聚吸引作用并不強。
2)城鎮化水平是制約縣域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縣域在中國區域層次體系中處于較末端層次,大部分為農村地域,與城市地域相比,其經濟規模、產業發展能力、城鎮化水平、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等城鎮化要素水平都遠遠低于城市地域。通過對農安縣22個鄉鎮的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發展度比較,19個處于輕度失調和嚴重失調的鄉鎮都是城鎮化滯后的失調類型,由于城鎮化水平較低制約城鎮化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發展。而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良好與較好的農安鎮、合隆鎮和燒鍋鎮,城鎮化水平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總體水平相對較高,兩者相差不大。
3)培育中小型城鎮是縣域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的主要方向。由于農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的農業勞動力資源從農業產業中分離出來,向大中城市的二、三產業轉移,使得大中城市的集聚化特征更加顯著,造成城市用地規模的急速擴張,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擴大了對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轉移的農村人口受經濟收入和當前城市高房價的影響,真正選擇進入城市居住的并不多,集體土地承包權和農村住房是滿足農村人口基本生活條件的最后保障,這樣必然會造成城鄉建設用地的巨大浪費,農村居民點人均面積大,土地利用率極其低下。在當前中國城鎮化不斷發展,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逐步培育農村中小城鎮,使農村人口就近向中小城鎮遷移,釋放農村居民點用地整治潛力是縣域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的主要方向。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解決中小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根據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合理規劃中小城鎮建設用地,促進城鄉建設用地的集約化利用。
參考文獻:
[1] 沈 和.當前我國城鎮化的主要問題與破解之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2):162-172.
[2] 石憶邵.城市規模與“城市病”思辯[J].城市規劃學刊,1998(5):15-18.
[3] 厲 偉,李 銀,但承龍,等.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實證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2):65-70.
[4] 何賽萌.河南省郟縣城鎮化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5] 周 宏.現代漢語辭海[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
[6] 吳大進,曹 力,陳立華.協同學原理和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7] 張文忠,王傳勝,呂 昕,等.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變化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耦合關系[J].地理學報,2003,58(5):677-685.
[8] 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中國區域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關聯分析[J].地理學報,2005,60(2):237-247.
[9] 樊 華,陶學禹.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6,35(4):515-520.
[10] 孫愛軍,董增川,張小艷.中國城市經濟與用水技術效率耦合協調度研究[J].資源科學,2008,30(3):446-453.
[11] 孫愛軍,吳 鈞,劉國光,等.交通與城鎮化的耦合度分析一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交通,2007,5(2):42-46.
[12] 安瓦爾·買買提明,塔世根·加帕爾.新疆南疆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聯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8(4):169-174.
[13] 樊治平,趙 萱.多屬性決策中權重確定的主客觀賦權法[J].管理科學學報,1997(4):89-93.
[14] 郭顯光.熵值法及其在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財貿研究,1994(6):56-60.
[15] 陳華友.熵值法及其在確定組合預測權系數中的應用[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4):1-6.
[16] 陳甜甜.城鎮化進程中區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2.
[17] 周明芳.保定市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