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供給側改革背景,從生產要素視角出發,分析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問題,由此提出了當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改革路徑。結果表明,勞動力、資本以及技術要素制約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主體的發展。由此提出了構建人才支撐體系、金融支撐體系以及創新支撐體系,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風險投資的支持,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鼓勵原始創新,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廣產學研合作等措施,促進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改革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生物醫藥;勞動力;資本;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3.3;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1-568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6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Biomedic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China
XIA Yan,ZHAO Min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and from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factors, the problems in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us the ways to reform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urrent China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bor force, capital and technology were the key factors limiing the development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main body. Accordingly, a system based on talent support, capital support and innovation support was proposed, through which well-trained human resources and multi-layer capital market system could be achieved, and thus risk investment support and economic service for minor enterprises could also be reinforced. Finally, measures including encouraging original innovation, enhancing protec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ing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the supply-side reform;bio-medicine;labor force; capital;technical innovation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中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李克強總理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高端。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管理的政策著力點。
供給側改革的當下任務集中在處置“僵尸企業”,治理過剩產能,完善落后產能的淘汰機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進一步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以期推動經濟進入高層次的增長階段[1]。生物醫藥企業作為高技術產業,是國家大力推動發展的重點領域,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實現生物醫藥企業的轉型升級是其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2016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指出,要發揮市場作用,推進生物醫藥企業新藥創制,就需要通過調整生物醫藥產業結構,以期到2020年生物醫藥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年均增速高于10%。由此,中國醫藥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拉開序幕。
1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現狀
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依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5 537.1億元,同比增加9.1%。“十二五”期間,生物醫藥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在不斷增加,增長速度達到年均20%以上,成為發展最快的高技術產業之一。由此可見,生物醫藥產業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1 生物醫藥產業多元化
目前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形成以生物醫藥研發機構為核心,以原料藥、化學制劑和中成藥等生物制造業為主導,以衛生材料以及醫藥用品等制造業為輔助的多元化發展格局。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提高,健康產品的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健康產業擁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相繼投資于保健品行業,推動了醫藥產業多元化的道路。
1.2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化趨勢增強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可以通過對人力、資金和技術等優勢資源的高效整合,實現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從而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2]。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聚集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制定《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促使生物醫藥企業逐步形成了以生物醫藥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例如天津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泰州中國醫藥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產業聚集區。
1.3 生物醫藥產業環境優越
中國醫藥產業環境包括了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從政策環境來看,生物醫藥產業關系著國計民生,是政府高度重視的領域。政府先后出臺了《醫藥科學技術政策》、《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體現了國家對醫藥產業的高度關注與重視。2015年,在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首次將生物醫藥產業提升到支柱性產業的高度。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重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市場對生物醫藥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為生物醫藥企業加快發展提拱了良好環境。
2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存在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生產環節著手,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通過對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進行重新調整與優化,推進產業經濟的長期潛在發展[3]。從供給側三大要素著手,結合生物醫藥產業提出了中國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2.1 勞動力要素供給
勞動力是生物醫藥企業發展的動力。過去,由于中國的老齡人口比例相對較低,適齡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較高,在這個階段,勞動力人口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這就導致“人口紅利”現象的產生。但現在由于人口老齡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等因素導致的勞動力短缺現象加劇,而對生物醫藥人才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勞動力成本也隨之上升,導致國內所擁有的“第一人口紅利”漸漸減弱[4]。此外,中國的人才結構比例失衡。雖然醫藥企業擁有較多的具有專業背景的高學歷人才,但醫藥企業產品開發需要的能夠掌握多學科先進技術和高科學技術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少,且既具有醫藥生物專業背景又具有管理知識背景的專業化高級管理人才匱乏。因此,培育能夠適應生物醫藥企業發展的人才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2 資本要素供給
2.2.1 生物醫藥企業資本投資不足 統計發現,生物醫藥企業的新藥研發一般需要耗費巨額資本,研發時間長達10年之久。西方發達國家的生物醫藥投入遠高于國內生物醫藥行業,西方發達國家耗資約需5億-10億美元,約占全部銷售額的15%-25%,而中國平均投入僅5 000萬元人民幣左右,僅占銷售額的1%左右,主要因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中大規模企業少,小規模企業多而散的特點使得生物醫藥產業長期面臨融資壓力,導致投資不足,阻礙醫藥企業的發展。
2.2.2 生物醫藥中小企業融資難 目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劃撥資金、自主籌資、銀行貸款以及風險投資等幾種方式,但主要以資助籌資和政府劃撥為主。
由于國內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國內生物醫藥產業中大型醫藥企業少,中小企業多而散且投入高、風險大的特點使得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中獲得融資。從銀行貸款機構來看,銀行與生物醫藥企業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專業評估難、企業產品未來收益預估風險大等問題,導致銀行更愿意投資傳統企業。而風險投資占比少,主要因為生物醫藥企業資金投入需求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而風險投資者希望實現資金的快速回籠。此外,大多數生物醫藥企業都是在進行藥物仿制研究,而風險投資企業希望獲得原創性的研究。醫藥企業的現狀無法滿足風險投資的需求,導致風投資金短缺。
2.3 技術創新要素供給
2.3.1 基礎薄弱,創新水平低 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小而分散的特點以及新藥研發風險大的特點使得中小生物醫藥企業無法進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原始創新和開發,大部分企業專注于仿制藥的創新研發,走模仿創新之路,這使得中國生物醫藥與國際生物醫藥的差距越來越大,因為原始創新才是生物醫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3.2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強,阻礙創新 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曼斯菲爾德,經過調查統計研究發現:如果沒有專利保護,60%的藥品發明難以問世,65%不會被利用;38%的化學發明難以問世,30%不會被利用[5]。專利技術是生物醫藥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必然會導致創新風險加大,創新受到抑制。目前,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大量專利技術外泄,國內對于課題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沒有申請專利的強烈意識導致被國外競爭對手搶占先機。國內研究人員也沒有高度的產權意識,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轉換為產品的效率低,生物醫藥企業的創新受到影響,導致中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藥物也非常少。
2.3.3 產學研各自獨立,創新產出低 目前中國的社會研發資源分散,產學研機構各自為政,三者之間沒有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目前國內的生物醫藥企業主要靠自己的科研人員進行獨立研發,但由于生物技術發展速度加快以及藥物創新的難度增加,很少有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能夠獲得成功。科研院所雖然擁有較高的研發水平,但研發產品不符合市場的需求。此外,由于新藥的生產需要申請相應的批準文號,而只有藥品生產單位才具有申請藥品批準文號的資格,科研院所無法與生產單位對接合作,又無力自建生產線,導致研發成果很難轉化為產品。因此,如何實現產學研機構之間的有效合作,是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應當關注的問題。
3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路徑
目前生物醫藥企業發展速度放緩,轉型升級是其新一輪的增長突破口,依據上述對目前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存在問題的分析,圍繞供給側三要素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支撐體系,通過供給端要素的創新發展,以促進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如圖1所示。
3.1 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的人才支撐體系
既然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導致人口紅利降低,可以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實現勞動力要素生產率的新增長,加大生物醫藥企業的人才培養力度。人才是生物醫藥企業持續發展的保障,從國內教育和國外引進兩方面入手,培養順應生物醫藥企業發展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激活組織內部活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目前國內教育重視知識、理論基礎教育,輕視實踐、技術技能教育,導致技術技能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師資弱、硬件軟件差等諸多問題,因此高校應當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創新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獲得能夠把握未來生物技術發展方向,掌握科技前沿技術的高層次人才[6]。企業應當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課程,推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積極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國外人才引進方面,積極采取激勵措施引導和吸引海外留學生和科學家回國發展,并創造良好的環境留住人才,從而獲得高技術人才使用權。通過建設生物醫藥人才隊伍支撐體系,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3.2 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的金融支撐體系
3.2.1 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目前,中國雖然參照了美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模式,建立了包括滬深市場(主板市場)、深證中小板、創業板市場、中小企業股份轉讓市場以及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形成了中國多層次市場體系。但是其在發展實質上與美國相差甚遠。現在的二板市場、新三板、四板市場受政府干預多,企業的上市要求高,核準周期長,中小高技術企業難以實股權融資。需要建立真正的二板市場、新三板市場,推進注冊制度的改革,發展面向中小高技術企業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立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合作機制[7],提升服務能力,從而拓寬中小高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
3.2.2 提高風險投資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支持 風險投資具有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在國外,風險投資在生物醫藥企業成長的初期發揮著巨大作用,生物醫藥產業依靠風險投資實現快速發展。目前中國的風險投資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體制還尚未健全,因此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通過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引導風險投資者加大對生物醫藥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投資者通過風險投資所獲得的超額利潤需要通過有效的退出機制才能實現。目前,中國創業板、新三板市場為風險投資提供了退出途徑,包括并購重組、上市等手段,但由于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還存在著一定的阻礙。因此,要想真正幫助中小生物醫藥產業實現融資發展,需要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渠道。最后,要拓寬風險投資的來源,吸引民間空閑資金加入風險投資基金,使資本要素達到高效的使用水平。
3.2.3 健全中小生物醫藥企業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目前,中小生物醫藥企業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主體,其發展亟需外部資金支持。但由于信息不對稱,中小高技術企業的融資普遍存在專業評估難、誠信評估低、風險不對稱等問題。所以,中小生物醫藥企業面向銀行信貸的融資較為困難。對此,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建立企業誠信信息庫,成立多種信用擔保機構,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加強對擔保機構的規范管理,促進其市場化運作;成立信用擔保基金。由此,促進控制與防范融資擔保風險,降低融資交易成本,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政府需要制定鼓勵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制定適合生物醫藥企業的信貸制度,鼓勵商業銀行積極探索中小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模式,支持中小生物醫藥企業的對外融資。
3.3 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支撐體系
3.3.1 加大研發投入,注重原始創新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因此,生物醫藥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增加研發投入占銷售的比重,這就要求醫藥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因為單靠企業的自有投資,技術創新的步伐并不能達到理想的速度。政府必須加大對生物醫藥企業的資金支持,推行高效的創新政策,保障企業的創新發展。此外,政府應當創造有利于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技術創新的產業環境,制定能夠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新藥研制的鼓勵政策,實現中國醫藥產業從仿制藥走向創新藥。
3.3.2 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促進創新 生物醫藥產業的科技創新離不開對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胡凱等[8]采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法和門檻回歸方法實證研究發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夠顯著促進技術創新。因此,需要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增強企業研發創新的活力。政府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法,完善立法工作,利用法律制度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對于惡意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給予吊銷營業執照和生產許可證的嚴厲懲罰。另外,需要完善專利制度,加快專利審批速度,從而保護知識產權。企業需要將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到企業的戰略層面,加大宣傳力度,促進科研人員以及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建立多部門聯動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有效保護生物醫藥企業的知識產權,促進技術創新。
3.3.3 推進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提高創新產出效率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應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網絡型創新模式。促進企業、高校及研發機構之間的合作創新,實現資源互補、信息共享和風險共擔[9]。通過與依托大學、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研發等方面密切合作,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究,提高研發成果的轉化效率,實現有效創新。此外,還要做好協同創新的保障機制,建立各主體之間的信任機制、利益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多方共贏[10]。
4 小結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一輪的改革轉型之中。供給側改革為中國經濟產業的轉型提供了新思路。雖然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過去的10年里實現了高速增長,但目前生物醫藥產業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雖然中國在2013年成為世界第二醫藥大國,但也沒有改變其大而不強的問題。因此,生物醫藥企業應當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促進生物醫藥企業的轉型升級。本研究提出了從生產端改革,供給側要素方面著手,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需要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的人才支撐體系,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的金融支撐體系,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支撐體系,實現產業的升級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云起,馮 漪.供給側經濟改革中化解產能過剩的路徑分析[J].商業文化,2016(1):33-38.
[2] 滕一萬,余齊耀,偰蜀江,等.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分析及啟示[J].藥物生物技術,2015(2):181-184.
[3] 陳小紅.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62-65.
[4] 郭 晗,任保平.人口紅利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當代財經,2014(3):5-13.
[5] 侯 純,彭志剛.論高科技條件下的知識產權保護[J].科技與法律,2006(3):87-91.
[6] 龍石銀,張彩平,喬新惠,等.醫藥特色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29-31.
[7] 吳元波.多層次資本市場與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3(7):170-172.
[8] 胡 凱,吳 清,胡毓敏.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創新效應——基于技術交易市場視角和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2,38(8):15-25.
[9] 楊宏呈.基于突破性創新視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10] 戚 湧,王 靜.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5,31(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