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社會轉型期為背景,以我國經濟倫理正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客觀事實為基礎,對“經濟人”的工具性和“道德人”的價值性張力日趨增大而導致社會上出現部分人以經濟思維模式作為衡量社會道德的標準所引發的一些社會道德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
關鍵詞:公民;道德;治理
中圖分類號:B82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30
當前我國發生了一些令人關注的道德事件。如何看待當今社會出現的諸多道德問題以及如何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備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在社會轉型期,我國經濟倫理正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我國社會發生的變化包括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道德倫理系統必然也會受到沖擊。
當今社會接二連三地出現老人跌倒,眾人圍觀,無人上前攙扶的事件。2011年9月3日,武漢一名88歲老人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市場摔倒,圍觀者無一人上前扶起老人,一個小時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從法律規定上,我們找不到老人跌倒旁人有相救義務這樣的條款,所以一般認為不扶只是道德問題;但如果不扶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那就絕不僅僅是道德問題,還會是一個法律問題,因為它表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整個社會尊敬老人的意識還沒有樹立起來。
近年來,社會生活中一系列失德現象層出不窮,人們抱怨、譴責著這些行為的同時也在質疑,是否存在信仰缺失的現象或者是精神家園荒蕪?一時之間,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成為媒體報道中的高頻詞。而一些社會失德事件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是什么?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人” 和“道德人”行為分析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市場經濟活動不斷地延伸,社會成員各方面差距顯現,“經濟人”的工具性和“道德人”的價值性之間的張力日趨增大。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倫理其定位和取向必然是由社會經濟的宏觀經濟決定的,并且為之服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建立起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內在精神支柱和價值力量。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低水平的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無法支撐起高度的道德文名大廈,所以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經濟人”追求自身物質利益,從而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及競爭意識。提高社會生產率,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互利” “公平”“誠信”“競爭”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道德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會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效率,對降低社會發展成本有重大作用。
馬克思把“現實的人”作為自己理論的出發點,并且認為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從而實現了馬克思思想邏輯和歷史的統一。而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強調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經濟體系。我們不能放棄效率,我們更不能以犧牲公平為代價。每個“現實的人”都處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他是自然、社會、精神因素的統一體。所以每個“現實的人”必然都存在多種社會性和社會身份以及社會角色。事實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既不存在純粹的“經濟人”,也不存在純粹的“道德人”。人們在經濟生活中作為一個具體的、有歷史的人,往往是受追求經濟利益和道德文明的雙重支配,他們在經濟生活中既追求物質利益,也遵循道德“利他”的天性,為社會和他人服務。這才是現實的人的真實反映。所以,“現實的人”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綜合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充分利用“道德人”利他的價值取向和內在規范,同時結合“經濟人”提高經濟活動效率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生活出發,把“經濟人”和“道德人”的作用統一起來,協調發揮作用。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人”和“道德人”兩種價值取向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現實基礎。實現這一整合,對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經濟人”和“道德人”兩種價值取向的整合將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倫理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楊義芹.當前中國社會道德治理論析.齊魯學刊[J],2012,(5): 82-86.
[2]張 鋒.論“經濟人”與“道德人”的價值整合[J].人民論壇, 2012,(2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