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移動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成為傳承、理解和創造文明的重要手段。我國許多文博單位從20世紀90年代即開始了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黃石礦冶文化同樣需要利用數字技術來對其文化核心進行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文化產業的作用,構建黃石礦冶文化宣傳平臺,才能夠推動黃石礦冶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礦冶文化;宣傳平臺;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426.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05
當前數字博物館成為黃石礦冶文化一個主要的展示平臺。利用數字平臺,對單個博物館的藏品進行保存與展示,開展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教育等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從數字博物館向虛擬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對礦冶文物信息進行全方位的采集、標準化儲存及加工,并在網絡連接的基礎上實現文物信息的資源共享、科學管理,為更多用戶提供數字的輔助決策、科學研究、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當前基于信息技術所形成的黃石礦冶文化展示平臺中,黃石地方礦冶文化虛擬博物館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一、黃石虛擬礦冶文化博物館的構建
黃石虛擬礦冶文化博物館的構建,是為了進一步深入發掘黃石礦冶文化歷史與文明,以先進的數字虛擬技術來傳承與推廣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1.對礦冶文物的數字化保護
當前黃石虛擬礦冶文化博物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青銅冶煉古跡進行數字三維復原,特別是古代遺址的數字三維復原。博物館采用全景圖片建模的方式對古代青銅冶煉過程進行數字虛擬仿真,包括冶煉工序、冶煉方法等方面的再現。博物館還對冶煉工具、人物、代表某個時代的典型器物,如古代青銅的冶煉技術過程中,利用虛擬信息技術進行重現,發現古代礦冶開采技術的一些顯著特征。例如,銅綠山礦區的開采深度一般在35米左右,有時深達60米;而該礦區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在于開采與冶煉相結合,可見銅綠山的古代冶煉技術水平較高。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發掘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豐富的內涵,礦區出土的文物都可以采用數字三維掃描的方式進行保存與陳列。
2.對古礦冶遺跡的虛擬仿真
除了對礦冶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博物館還可以對久遠的古礦冶遺跡進行虛擬仿真和再現。例如,黃石地區有多處青銅采礦冶煉遺址,利用數字三維復原與虛擬場景漫游技術能夠再現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晚期場景。例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銅山口獅子山遺址等,這些遺址都可以采用虛擬現實三維建模方式,形成虛擬場景,充實虛擬博物館。
3.多項技術的融合與呈現
上述虛擬博物館的構建,必須在現代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隨著計算機高效的3D運算能力、網絡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在黃石礦冶文化博物館的應用逐漸深化。在突破平面限制的基礎上,虛擬現實展示技術并不局限于二維空間,而是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智能控制以及心理學等領域,實現三維的、動態的和仿真的還原。
二、基于GIS的黃石礦冶文化展示平臺研發
為了更有利于游客了解博物館提供的各種礦冶文化信息,將GIS技術與礦冶文化信息相融合,搭建黃石礦冶文化的展示平臺是非常重要的。當前黃石礦冶文化虛擬博物館設計了礦冶文化展示平臺系統。客戶端以瀏覽器為主,業務邏輯處理則在服務端完成。
黃石礦冶文化展示平臺是根據MVC模式來進行開發的,這也是BS的主流設計模式。它能夠實現業務邏輯與軟件界面的解耦和分離,實現高內聚及低耦合的軟件開發目標,使得軟件開發的難度進一步降低。MVC將整個應用程序結構劃分為用戶表示層、業務邏輯層以及數據訪問層三個層次。根據MVC模式開發黃石礦冶文化展示平臺,并采用JSP作為前臺的表現層技術,以Spring Web作為中間控制層,以JavaBean進行業務封裝;數據的可視化與地圖的繪制則依靠MapXtreme來實現。
綜上所述,從中可以發現,在信息化時代,推廣黃石礦冶文化并不能單純依靠線下的展示,應用虛擬數字技術及其他信息技術是進行黃石礦冶文化建設與推廣的重要措施。基于網絡信息化技術構建礦冶文化虛擬博物館及信息展示平臺,向全世界展示黃石特色的礦冶文化,實現黃石礦冶文化弘揚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裕昌.數字博物館工程芻議[J].甘肅科技,2012,(5).
[2]謝行浩.建筑工程系統仿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