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信息技術手段,能夠促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教育部門重視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我國從初中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實施教學課程的改革,找到適合當前學情的教學方法,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不足;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B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實現了傳統教學向多媒體教學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計算機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是就現狀來看,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首先,一些教師的專業素質較差,教師的工資相對較低,對信息技術課程不夠重視。其次,信息技術課程不是中考課程,沒有在應試范圍內,師生對該課程不夠重視,每學期的課時相對較少,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最后,學校沒有及時對教學設備進行維修,且對維修的過程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的上機次數相對較少。
二、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方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立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應該針對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課時內容,創立不同的教學環境。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對教學活動進行渲染。例如,在“信息技術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放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信息技術,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解。二是應該創設可行的情境。情境的真實性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對課程情境的創設進行綜合考慮。例如,“組裝電腦,了解電腦硬件的主要部件”一課,就體現出了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將教室變成電腦維修室,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電腦部件的組裝中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了學生對電腦零部件的了解。
2.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以學生為課堂主體
任務驅動法是計算機教學中的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主要強調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點的掌握。該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成果。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設計可操作的任務,以此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該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實現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例如,在“在信息海洋中獲取信息”一課中,可以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獲取過程進行充分的了解,選擇最佳的獲取途徑,保障信息的準確性。引導學生利用因特網的形式進行信息的搜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主動學習的良性循環,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充分發揮任務驅動法的教學優勢。
3.課堂評價模式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強大的診斷功能和激勵功能。由于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強,往往會對計算機過分癡迷,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需要采用課堂評價模式。而傳統的課堂評價模式存在注重結果、忽視過程的情況,導致評價形式走入誤區。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告知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優勢,教會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不良上網情況進行分析,以幫助學生提高自控能力。使評價方式由多元評價向一元評價方式轉變,促進評價內容的多樣化,增強學生的自控能力。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對教學中的經驗進行總結,改變教學觀理念,解決傳統教學問題,促進教學思維的不斷發展,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朱柴林.新時期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中),2015,(4).
[2]陳寧花.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深度融合之我見[J].山西電教,2014,(3).
[3]劉艷冰,張亞君,劉春麗.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價值和教學效果淺析[J].新課程(下),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