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改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淮陰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也正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挖掘新的改革思路和方法。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重要學科,我校通過師徒結對,精彩演繹,在熟悉課程改革中打造出熟悉課堂精彩。
關鍵詞:數學課堂;課改;師徒演繹
2016年1月12日下午,我參加了我校“師徒共演繹 然潤新課堂”數學研討課,在觀看了吳校長“簡易方程”與張老師“用字母表示數”兩節課后,說說自己的收獲與體會。
1.選材角度要新、定位精準
這兩節課均選用五年級教材,兩節課之間的內容、知識有牽連性、科學性;張老師用在四4班開展教學,吳校長在五年級開展教學;他們采用了“先上課、后說課”的形式,張老師說課,說出了重難點、設計思路及實際課中的不足;吳校長說演示教具,幫助學生了解理解的重要性,突出等式與方程之間包含邏輯關系,激發學生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興趣,引用笛卡兒名言,教育學生有判斷、思考、勇攀高峰的勇氣和毅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課改落實詳細、思路清晰
張老師這節“用字母表示數”,從用小棒擺出1個三角形說起,猜猜擺3、5、8個、若干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數;當無數、寫不完時,字母表示的數,就表示“不特”某數,拓展學生發散性思維,區別自然數與整數、負數的關系。接著,張老師用自己與兒子“年齡差”的關系,導入新課,讓學生掌握萬變不離一變的宗旨,就是根據事物發展規律,從而認識數字規律,體會數學的樂趣;閱讀材料中,突出乘法字母與數字、與字母書寫時省略乘號的規則;本課教學中,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新知識,效果較好;用新年習俗“買年貨、逛廟會、壓歲錢”聯系生活,對本課進行練習,引用法國科學家名人韋達,教育學生向韋達學習,很輕松地結束本課。
第二節“簡易方程”,其實就是第一節“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也就是說要加強對學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的訓練。
因此,對于這些知識,我們教師一定要通過對學生反復強調并開展訓練,讓學生針對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訓練,使學生明確理解相關內容,學生借助大量的訓練,從而明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數量關系和以往所學的知識是一樣的,只是現在用了符號來進行表示,從廣義的范疇來講,字母是一種符號,數字是另一種符號。
在教學中,吳校長對一系列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已知與已知結合,如1與
0.1,思考:0.1×10=1,1÷10=0.1,1-0.9= 0.1,0.1+0.9=1。引出未知與已知、未知與未知結合,針對方程本質、過程,發展學生代數思維,讓學生與老師思維發生沖撞,產生共鳴。
3.比較路徑異同,拓展延伸
第二節的“簡易方程”,比較黑板上的式子,說說它們的相同點在哪里,不同點又在哪里。生:“新朋友里有未知數,老朋友里沒有未知數,強調讀‘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與語文讀書讀得有感情不一樣,讀懂就行。”教師結合歷史文化、數學文化史,引用韋達、笛卡兒等事例,引導學生發現、歸納,等式與方程的邏輯關系是真包含關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好奇。如6+x=18,既是等式,又是方程;36-7=29,是等式,不是方程;60+23>70,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繼續出示:50÷2=25,x+4<14, y-28=35,5y=40……
教學中,除教會學生解題方法,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因為教會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做到靈活解題,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簡易方程,只要讓學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的基礎,再加上對方程的本質意義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樣解方程,其他的應該都不是問題。上面這些方法都是為列方程解決問題打基礎,基礎打好了,后面的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對于這兩節研討課,筆者提出個人一點建議:張老師口頭禪很重,說話停頓時間太長,口語化太重需改進;吳校長設計直觀、形象,但一節課上課時間太長,60分鐘,仍需壓縮時間,以凸顯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呂菊芬,沈龍明.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