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供給側改革”成為熱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如何認識、適應和引領這種新常態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問題。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學習、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指導當前我國的經濟。
在之前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更多偏重于需求側,認為是需求不足,所以才會借鑒需求學派理論來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需求有兩個基本要素:購買欲望和支付能力。有消費能力卻不買產品或有需求卻缺乏支付能力,都不能產生需求,至少不能產生有效需求。在需求理論領域,我們更多借鑒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該理論表明,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有效需求決定一國的就業和總產出,而有效需求又是指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相交時的需求水平。然而在凱恩斯看來,宏觀經濟運行的常態是有效需求不足,即貨幣購買能力不足,表現在當人們收入增加的時候,消費也隨之增加,但收入增加的比例不如消費增加的比例大。伴隨著收入的減少,消費也隨之減少,但也不如收入減少的多。
二、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速減緩,需求側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已經不明顯。需求不足僅僅是一個方面,供需結合才更適合當下的經濟發展,因而還需要考慮供給端。供給改革在西方還是有先例的,“里根經濟學”便是典型。它主張采用減稅和緊縮政府開支來實現預算平衡和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增長;放松政府對企業的限制和干預,通過刺激供給、自由競爭,使經濟自動復蘇?!袄锔洕鷮W”使得美國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好轉,但它只重視供給和機構分析,忽視了需求和總量分析;看到了經濟表象,卻沒有深刻揭示生產關系的實質,因而具有局限性,治標不治本。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边@表明,我國將要實行的供給側改革不會以美國的“里根經濟學”為模板,更不是英國“撒切爾主義”的復制,而是基于我國當前國情和經濟發展態勢,基于需求層面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端著手解放生產力,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數量和質量的同步增長。
三、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供給側”是與“需求側”相對應的,需求側由“三駕馬車”護航:投資、消費、出口,決定了短期經濟增長率。供給側有“四大護法”: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它們共同影響著中長期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與需求側改革相比,供給側改革更加強調發揮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強調解決市場經濟中存在的中長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更加強調經濟制度的變革與完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經濟領域的借鑒運用,它是通過有效供給而不是通過單純的財政貨幣擴張的手法而創造需求的觀點,比凱恩斯式的需求管理理論更高級,更有意義,也更難做到?!肮┙o側”就包括這種有效供給的精神。馬克思雖然在他的著作中沒有直接點明“有效供給”這個詞,但他指出:“生產決定著消費,一是由于生產為消費,二是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三是由于生產靠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供給決定著需求,供給同時影響著消費者、消費方式和動力。
當然,我們所說的供給指的就是有效供給。有效供給的商品是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這種使用價值還以一定的量出現在市場上。同理,有效供給“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還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社會的使用價值”。我們期望的有效供給包括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方面:產品的價格要低,產品的品種品質要好,即具有性價比的產品。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才可以創造出相應的需求。而有效供給理論是與擴張政策相對應的,即企業要在有效供給上(在提高產品的性價比上)下功夫,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競爭力,從而減少國家為拉動經濟所耗費的力氣與代價。打個比方,為什么國人要漂洋過海去國外買奶粉?是我們國內沒有供給嗎?是國人對國產奶粉的支付能力有限嗎?是國人都崇洋媚外嗎?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國沒有形成有效供給。以前,我們國家消費動力不足,消費者支付能力有限,所以我們搞“需求側”——刺激需求。但現在我們有了消費動力,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生存”的品質已經遠遠達不到人民對“生活”的需求,供給產品已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供給側”的提出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的根源。如果一個經濟體能夠具有旺盛的有效供給能力,能夠大量創造出優質的產品,并具有價格優勢,那么這個經濟體就是一個非常有前途和有競爭力的經濟體。
優質產品雖然定價較高,但同時具有匹配價格的性價比,因此也是有效供給的;但價格不能過高,否則就算質量再好,也會超出有效供給的秩序。同樣,低價產品盡管價格低,但質量卻不盡如人意,無法滿足人們的購買需求,也不能算是有效供給。
四、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說“需求側”是致力于做好一個蛋糕后通過各種促銷手段讓人們來買,那么“供給側”則是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如何把“蛋糕”做好吃做精致達到主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的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如何做好這塊“蛋糕”,其實質一方面主要是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起主導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市場的職能約束;另一方面就是遵循市場規律,要對資源分配盡量達到帕累托最優目的,并提高生產率,進行產業結構改革,通過增強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實現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簡而言之,主要方式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政府只作為輔助部門。一直以來,我們更多地依賴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推動和干預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更多地從需求側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在如今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職能就是制定好與市場經濟所需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政策,確保市場有相對穩定的發揮空間即可,這樣才能提高社會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賈 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領[J].中國金融,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