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參加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必考的科目,也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目前會計從業考試難度逐年提升,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現狀,對本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重點講述采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同學間互助等教學策略,提升學科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順利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
關鍵詞:教學方法;改革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必要性
會計從業資格證是財會專業學生畢業后走向財會作崗位的敲門磚,其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從業資格考試科目之一。由于該課程一般開設于學生入學之初,對于專業的了解還很陌生。另一方面課程綜合了會計法、稅收、財政法等多學科的知識,內容枯燥,章節間無聯系,理論強,使得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存在畏難情緒,感到難同時由于目前對該課程采用的仍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課氣氛較為沉悶,增加了學生抵制學習的情緒,導致教學果欠佳,同時也影響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如何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學目標,從而提高從業資格證的通過率,就必須對傳統學方法進行改革。
二、教學內容改革思路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鑒于此課程一般開設在學生大學入校第一學期,學生對專業教學非常。因此對該課程的改革可以按照會計工作“作業流程”的過程特征,突出實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新組織、更新教學內容,充分利用項目化、案例、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對原有的課程章節內容進行整合和壓縮,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按照課程的學習情境,重組教學內容;實施任務驅動、目標教學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努力實現理論教學案例化和實踐教學實操化的多元化、多角度的“教學做”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內容的設置。該課程的理論性較強,為了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指導思想,應適當調整理論教學的內容和結構,增加實踐教學模塊,強化學生在會計工作中嚴格遵守會計準則與會計法規的意識,養成良好的依法辦事、依法經營的習慣。該課程的教學環節可分設“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兩大項目,按照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對以上兩個項目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以會計工作中常見的典型任務為主,以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領會會計法規的精神實質。課程開發中的根據教學專題劃分出具體學習情境和教學活動的子情境,并通過任務和案例的形式,以“以案講法”作為教學主導思想,完成課程設計。
(二)教學實施過程中典型方法分享。(1)以多媒體為手段“實物示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學習目標。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形象,利用多媒體可以將枯燥死板的教材知識通過圖片、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解原始憑證的時候,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的方式介紹原始憑證的種類和填制要求,給學生展示某企業實際工作中發生的一筆業務,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原始憑證必須具備的內容及填寫要點,填制完成后學生之間交換原始憑證,相互審核,最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填寫正確的原始憑證,學生自我檢查填寫是否正確,審核是否合規,將理論的課程轉變為實訓的場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原始憑證的知識得到完全理解,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2)“模擬真實情景”注重實踐教學“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模擬真實情景是將一些不易或不宜真實接觸的教學內容用創設模擬現實情境來滿足教與學的需求,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工作中的經濟業務,在情景中學習,例如在講解票據結算時,教師可以創設情景,使得學生置身于一個仿真的工作環境中。首先教師創設情景,有 A 公司、B 公司、C 公司、D 銀行;然后把學生按要求進行分組,把組員安排到公司或銀行中,扮演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承兌人、背書人、被背書人、保證人等不同的角色;接著進行實踐教學,出票人根據業務特色,選擇相應的結算方式,按要求填寫票據;持票人拿著票據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付款人付款;付款人拿到票據后首先要對票據的進行審查,接著對持票人的審查,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中熟悉銀行結算流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增強理解。(3) 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參與”促進學生對內容的消化?!敦斀浄ㄒ幣c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開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學期,對于初入大學的學生對于專業性的學科領域很陌生,自 2013 年開始,全國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題型中增加了案例分析類型題目,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必須廣泛實施案例教學法,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最終使得學生更好地適應考試。例如在講解票據的四項行為時以層層遞進的案例為載體,首先給出學生A、B公司發生交易往來的案例,要求學生根據提供出票時間、結算金額等信息完成出票行為;其次在完成出票行為之后為學生展示正確的票據填寫方法,并根據遞進的案例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和角色中完成背書流轉;再次,細化前期案例,引入保證人角色完成保證行為的認定及講解;最后在匯票中展示票據承兌行為,讓學生分析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在動手與領會的過程中明白了票據四個行為相關知識要點。
三、教學效果的檢驗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初級教學目標在于學生掌握知識要點,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中級目標為能夠準確無誤的將專業知識運用于日后的實際崗位工作中;而終極目標在于學生在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基礎上終生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始終將高尚的職業道德為主線貫穿整個理論教學。
自2010年開始,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與審計專業對于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檢驗也從三個目標過程進行檢驗。
首先,針對初級目標,教師對于教學效果的檢驗一直以來采取“社會認定”與“過程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泛雅平臺,大學城云空間等網絡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不間斷的檢驗,過程性檢驗成績占總成績的30%。而該課程的最終成績認定則以全國會計從業證書的考取來認定,占總成績的70%。這樣使得學生在學習和考證兩個環節都不能松懈,同時也為學生畢業就業奠定了專業和上崗基礎。
其次,對于中級目標,教學效果的檢驗則通過專業軟件課程實訓、學院技能大賽和省級專業技能大賽的操作成果進行評定。這樣不僅僅檢驗了教學成績,更大的意義在于對于人才培養環節中的漏洞有了明確的篩查,便于專業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最后,學生的職業道德檢驗是教學環節的最后跟蹤部分。
學院專門設置教學就業科室,結合麥克斯調研等第三方平臺及合作企業調研等方式對學生畢業后的執業操守、職業能力進一步掌握和了解,延續教學過程的全稱性跟蹤。
參考文獻:
[1] 蔣小蘭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 年第 33 期.
[2] 姜東模 “熟悉記憶法介紹及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中的應用舉例《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 年第 06 期.
[3] 任玉梅 “案例教學法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中的運用《財經界》2011 年第 12 期.
[4] 林偉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方法探討 《內江科技》2011 年第 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