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嗌

在銅梁,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龍”。這里的街道以“龍”為名,不管是寺廟還是民居,都會在建筑上加上“龍”。“龍”的景觀和相關雕刻隨處可見,龍舞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已成為銅梁最耀眼的符號,但這里不僅僅有“龍”,還有象征著忠貞愛情的黃桷門,有四時風景各異的鮮花村落奇彩夢園,有中國第四大古城,有帶著泥土芬芳的三色·鄉下時光……
地理位置:銅梁區
路線圖:重慶主城-銅梁城區-黃桷門奇彩夢園-安居古城-三色·鄉村時光
目的地檔案:黃桷門奇彩夢園中以玫瑰、薰衣草、波斯菊、醉蠑花、唐菖蒲等花卉為主體,構成了一片“龍城花海”;安居古城作為中國第四大古城,1500年的歷史演繹著建筑文化、驛路文化和隱世文化;三色·鄉村時光帶領著大人與孩子在自然里盡情呼吸……
旅行推薦:2-3日自駕游為最佳。
入選理由:銅梁地處渝西丘陵與渝東平行嶺谷交界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以丘陵為主,東南部有毓青山和巴岳山東西對峙,境內最高海拔902米,最低海拔185米,93%的森林覆蓋率,使得周邊風景秀麗,各種奇花密布。興于明代的舞龍文化,更使得該區域成為中國龍的故鄉。而這僅僅是銅梁其中一種魅力。
遍布“龍跡”的中國龍鄉
世界上的古老民族都有圖騰崇拜,我們至今能看到種種古老圖騰留下的標志,如埃及的蛇、法國的雞、俄羅斯的熊、老撾的象、日本的菊花、敘利亞的薩拉丁鷹等。而要說到中華民族的圖騰,則非龍莫屬。
與其他國家的圖騰不同,龍這種出現在文字和其他藝術作品中的生物,完全是人們想象的產物。所以,在中國你當然無法看到真正的龍,但這并不妨礙充滿想象力的中國人將它演繹到現實之中。于是,我們發明了龍燈,以舞龍的形式來展現這種神秘生物無所不能的強大。
而說到中國的龍燈和舞龍,就無法避開銅梁這座小城,因為這里是中國苦名的“龍鄉”,凡是你叫得出名字的舞龍類型,以及影響巨大的舞龍表演,無不和這里有關。近年來,在兩次國慶大游行和2008年奧運會上的暖場表演,銅梁龍震撼了世界,為世人所知,正是在那之后,銅梁龍蜚聲國際,成為中華圖騰的代表。
進入銅梁城區到處都是“龍跡”,金龍大道、白龍廣場、龍騰大道、龍胤大酒店等與龍有關的字眼,不時在眼前劃過,讓人領略到龍鄉無處不在的龍元素。在銅梁區博物館的龍文化展示廳,一進大門就能看到一條長達10多米的彩扎大蠕龍,顯得氣勢非凡。博物館內,還詳細展示了銅梁的24個龍舞品種,以及它們的歷史沿革,令人更加深入、細致地了解到銅梁龍的發展脈絡。沿著巴川河漫步,沿途的一幅幅浮雕就像是從遠古時代留下的痕跡,其中“龍舞獻瑞地浮雕”、“千年龍魂絲綢街濱河浮雕”等浮雕均和龍有關,述說著這座小城厚重歷史的同時,也強調了它與龍的緊密聯系。
但令人驚奇的是,在銅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絕非只有“龍”這一項。
黃桷門奇彩夢園:鮮花盛開的村莊
從銅梁城區出發前住巴岳山,山腳下有一扇黃桷門。令人驚嘆的是,此門是由兩株樹齡均在300年以上的黃桷古樹組成,兩樹在離地約3米處緊緊相擁并合為一樹,下面形成一個天然的“門”,可供3名游客并肩通過。在銅梁當地,黃桷門一直被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征,在當地流傳著眾多動人的愛情故事,因此又被稱為情人樹或鴛鴦樹。
作為巴岳山最負盛名的登山步道起點,黃桷門是游覽巴岳山的第一景。它就像一頓大餐的開胃菜品,而主菜“奇彩夢園”就在黃桷門的旁邊。
黃桷門奇彩夢園占地3250畝,由黃桷門風情小鎮(農民新村)、四季花海景觀區、四季果蔬采摘體驗區、森林休閑度假區、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特色水產養殖區和護養康復區7個板塊組成。“龍城花海”是奇彩夢園的核心景區,由玫瑰、薰衣草、波斯菊、醉蝶花、唐菖蒲等花卉為主體,再搭配美國紅楓、紅葉石楠等彩色苗木共同構成。
在這數百畝“龍城花海”之中,數量最多的是波斯菊——這種美麗的花卉不僅如彩色地毯一般大片鋪展,在很多人行步道兩旁,也能看到它們燦爛的容顏。從初夏到深秋,波斯菊會一茬又一茬地陸續盛開。數量稍遜于波斯菊的紫色薰衣草,也不甘寂寞,用它迷人的芬芳,吸引游人流連忘返。
此外,許多精心選育的特色花卉,在這里經過科學種植和管養,在一段時間內次第綻放,形成繽紛多彩的花海。2015年至今,除了兩季大型花海(分別為3~7月和9~12月)供游客觀賞之外。同時,園內大量種植的美國紅楓、雞爪械、紅葉石楠等彩葉樹木,也會隨季節變化而改變顏色,所以說,無論阿時到來,這里都不會缺乏色彩。
沿著觀光步道漫步,只見波斯菊、桂花、觀賞向日葵、金雞菊、美國紅楓、紅葉石楠等數十種奇花異木在微風中搖曳,把巴岳山下這個恬靜的村莊裝扮得分外美麗,游人三三兩兩,或在花田之間流連忘返,或在花前合影,相機的快門聲此起彼伏,留下最歡愉的笑容。
奇彩夢園里除了花海,有一座占了“近水樓臺”可親近花海的風情小鎮,同樣也令人戀戀不舍。

站在小山包上遠望,一條小河從山下的平原上蜿蜒而過,一座并不顯眼的石僑連通兩岸,石僑一端不遠處,矗立著一排排整齊的新房子,這就是具有巴渝民居風格的風情小鎮。小青瓦、白灰墻、雕花窗,~條水景街貫穿其間,溪水潺潺流淌,睡蓮悄然綻放,兩邊種有柳樹、桂花樹、三角梅、紅花繼木和多種色彩斑讕的花草,彩蝶飛舞,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戶戶推窗見綠,粉墻黛瓦與霧氣氤氳的巴岳山相輝映,形成一幅水墨風景畫。被命名為“春”、“夏”、“秋”、“冬”的4個小湖泊成為獨特的亮點,平靜的湖面倒映著繽紛花海,仿佛成了顏料調色盤……這座風情小鎮,可謂盡得天時地利:寬闊筆直的紅楓迎賓大道、波光瀲滟的湖泊,還有伸手可及的絢麗花海、妙趣橫生的藍莓采摘園、遠離塵囂的休閑垂釣中心……都透出各具特色的韻味。endprint
逛完風情小鎮,還可以去體驗一下四季果蔬采摘體驗區、森林休閑度假區和護養康復中心等區域。四季果蔬采摘區以藍莓、草莓、枇杷、香桃等果蔬為主,可體驗果蔬采摘之樂;森林休閑度假區,有居家、休閑、度假、養生等功能;護養康復中心,集護養、康復、醫療、養老多功能為一體,它的建成將極大改善和提高銅梁區護養康復以及社會養老水平。
如今的奇彩夢園,充分地結合了巴岳山、玄天湖等旅游和自然環境資源,整合出了一個集農民新村、高效特色農業、生態旅游、休閑觀光、養生養老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園區,成為重慶主城近郊一個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的新亮點。
安居古城:臥虎藏龍的千年水鄉
離開黃桷門奇彩夢園,從銅梁城南向城北緩緩駛去,半個小時后便來到了中國第四大古城——安居古城。雖叫城,但安居并不大,也很低調,跟閬中的風水文化、鳳凰的民族文化不同,安居是頂級的建筑文化、驛路文化和隱世文化。只有它可以將江南水鄉的秀美靈動,北方城郭的渾然大氣,以及山城小鎮的層巒疊嶂統統集于一身。
安居因水得名,大安溪(瓊江)環繞其間故稱安居,這也注定了古城與水的不解情緣。安居古城坐落在化龍山、波侖山、飛鳳山和清涼山之間,涪江和瓊江在此交匯,如同一雙臂膀,將古城緊緊相擁。烏木溪穿城而過,南北一分為二,整個古城被水包圍、被水分割,又通過處處老僑連成一片,水與城就像一個整體,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穿古城而過,時刻與水相伴。歷史上記載的著名“安居八景”:化龍鐘秀、飛鳳毓靈、玻侖捧月、石馬呈祥、瓊花獻瑞、紫極煙霞、關濺流杯、圣水晚眺,也大多與水相關,足見水對于安居的點睛妙筆。靈動清秀的河水、江水、溪水、泉水倒映著無數別致的樓臺廊院,精美的小僑碼頭,船帆桅影,洗滌垂釣,安居就像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水靈而溫婉,但顯赫的身世又讓它比起江南水鄉平添了幾分威武。
安居古城建場至今有1500多年歷史,北宋時期為銅梁縣轄12鎮之一,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獨立成縣,后又重歸銅梁管轄,其兵家必爭之地的要沖地位歷來是取道涪江的要塞和屯兵扎寨的住所,也為安居留下古老的城墻和雄偉的城門。安居的古城墻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長約300米,高6米,寬3米,其上設8門,東為紫氣門,西為挹爽門,南為星輝門,北為承恩門、引鳳門、迎龍門、安慶門和小南門,現保存較好的還有兩座:引鳳門(明城門),位于十字街,高15米、寬7米、厚5米,城門和周圍的古城墻都保存完好,成為古城城防體系的標本;迎龍門則依山勢而立,居高俯視,氣勢非凡,更有過街樓修建其上,獨具特色,這兩座集中了安居古城門的精華所在。
在安居,歷史名人府第比比皆是,每一棟老院落中都有著自己非凡的身世和傳奇的故事,是名副其實的文脈寶地。除了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吳鴻恩外,從宋代至清代,小小古鎮還出過3名翰林(王恕、王汝嘉、曾毓璜)、38名進士、87個舉人,出過禮部尚書李志(也就是《碧玉簪》里女主角的父親)、河南巡撫胡堯臣、安徽巡撫王汝碧、福建巡撫王恕等一批高官,個個都是當時聞名全國、至今青史留名的名流。隨便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風雨住事,足以讓人細細品讀。
安居古城屬典型廟宇、街市混合的傳統格局,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古城就像一個露天的考古土層,處處堆砌著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遺存。雖然在歲月的侵蝕下,光鮮繁華的外表早已慢慢褪色,空留下斑駁對望歷史,但那種完整與系統卻在整個西南地區都難出其右。無數的會館廟宇悉數保存至今,就像一個個活化石,讓人從時空中抬回忘卻的記憶。
數百年來,宗教廟宇文化也十分繁盛,大量的宮、廟、寺在安居興建,一般城鎮有九宮八廟已屬盛況,而安居居然達到了九宮十八廟,實為巴渝廟宇建筑的奇觀,現部分保存下來的宮廟還有下紫云宮、天元宮、萬壽宮、地主宮、天后宮、天王宮、帝王宮、火神廟、藥王廟、文廟、城隍廟等十幾處,規模居西南第一。
古城交通要沖處的城隍廟也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這個本應供奉城隍爺的道教場所,卻與眾不同地將觀世音菩薩也列入了其中,兩種文化在這里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體現了安居人獨具包容性的文化特色,同時這里也是安居舉行各種儀式的主要場所。
小山上的文廟還曾作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四期的校址,當年馮玉祥將軍在這里慷慨激昂,宣傳團結抗日主張,古城兒女紛紛投身抗日,報效國家,成為一段激昂住事的鮮活見證。
三色·鄉村時光:與孩子共享鄉村的快樂
如果說游覽安居古城是一場與歷史的對話,那么“三色·鄉下時光”便是一次親近自然的絕佳契機。如果你厭倦了城市喧囂羈絆著塵世的紛擾,并對鄉野充滿向住,那么,三色·鄉下時光便是你不錯的選擇,在這里走進大自然,去感受泥土的芬芳。
三色·鄉下時光位于侶俸鎮保鄉村,占地1200畝,是集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少兒農業科普及戶外活動與教育、鄉村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它主要由鄉村花田區、科普教育區、游憩娛樂區、農事體驗區、拓展訓練區、養生休閑區等六大功能區組成。
在生態動養休閑農業體驗館有一處特別有意思的地帶,盆栽堆積形成了一排排格子空間,交橫縱錯,布局不一,形成了一個植物迷宮。小朋友在其中玩躲貓貓的同時還能認識不同的植物。除此之外,這一植物迷宮還是大人和孩子交流的平臺。還未走近,就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叫嚷著“爸爸,快來抓我呀。”“來呀,我在這兒,你找不到我。”
沿著小路緩緩向前走,就是利用光影色彩打造的色彩斑讕、趣味橫生、具有科普氛圍的兒童科普娛樂區,周圍點綴著蔬菜小品、南瓜屋等。再住下就是一片小沙漠,沙漠里栽著仙人掌等沙生植物展示區,其后還有“夔門雄關”、“百鳥園”、“高山流水”等主題區。
向右走則是由新型蔬菜栽培模式打造的帆船植物雕塑,在其周邊種植波浪形的植物,營造出帆船揚帆、浪花飄動的視覺感受。通過龍形雕塑打造出的雙龍戲珠噴泉景觀,均是由紅豆和黃豆粘合而成。其后還有男耕女織、石磨風車、鉆木取火等傳統農業器材展覽。
在游憩娛樂區,累了的游客可以去酒吧或者茶吧休息,也可以到三色湖畔步道隨行,或是木屋小憩,或是休閑垂釣,或在陽光草坪游戲燒烤露營Party。在農事體驗區,游客可以去種植農作物、飼養小動物、采摘蔬菜瓜果……在科普教育區,既可以回望原始的傳統農業,也能夠窺見未來“立體化、可視化、藝術化”高科技現代農業。
“三色·鄉下時光”是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是老少皆宜的旅游勝地。穿過五彩花田,漫步林蔭小道,休閑觀光;參觀科技大棚、品味古今農藝,感慨時代變遷;湖邊垂釣游船,有機果蔬采摘,感受鄉村生活;觀景臺上閑坐,喝茶聊天娛樂,享受田園時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