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竹

【摘要】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方法 233例接受各類手術治療的全身麻醉患者均接受了“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問卷”調查, 并按蘇醒期有無血壓升高進行分組比較。觀察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指標。結果 233例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發生血壓升高者119例(高血壓組, 51.07%), 蘇醒期血壓正常者114例(對照組, 48.93%)。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比較中, 蘇醒期高血壓組的老年、術前高血壓、骨科手術、蘇醒期躁動、蘇醒期尿潴留、蘇醒期疼痛及蘇醒期肛溫低例數均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結論 老年、術前患有高血壓、接受骨科手術及蘇醒期躁動、尿潴留、疼痛肛溫低等表現均為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
【關鍵詞】 全身麻醉;高血壓;蘇醒期;影響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72
隨著外科手術技術及圍術期保障方法進步, 接受各種手術治療的中、老年人群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 這些患者圍術期特別是麻醉蘇醒期發生高血壓現象頻頻出現, 加大了麻醉危險性[1]。因此, 調查及了解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血壓增高的常見影響因素, 完善圍術期麻醉管理方法, 并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對策較為重要。連續選擇一組近期在本院接受各類手術治療的全身麻醉患者為調查對象, 對其進行“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問卷”調查, 并按蘇醒期有無血壓升高進行分組比較,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連續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接受各類手術治療的全身麻醉患者233例, 入選對象均為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 男151例, 女82例, 年齡41~85歲, 平均年齡(56.79±13.24)歲。
1. 2 方法
1. 2. 1 蘇醒期血壓升高診斷標準 選擇“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中高血壓病的確診條件, 即收縮壓> 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舒張壓>90 mm Hg。蘇醒期血壓測量時間為患者離開麻醉后監測治療室前測量的最后一次血壓。
1. 2. 2 “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問卷”設計及內容 本研究自行設計了“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問卷”, 該問卷含有下面內容:基本現狀:①老年(≥60歲);②性別;③吸煙;④肥胖;⑤術前高血壓;⑥骨科手術。圍術期表現:①手術時間長(≥2.5 h);②蘇醒期躁動;③蘇醒期尿潴留;④蘇醒期疼痛;⑤蘇醒期肛溫低(33~35℃)。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33例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發生血壓升高者119例(高血壓組, 51.07%), 蘇醒期血壓正常者114例(對照組, 48.93%)。兩組患者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指標比較中, 蘇醒期高血壓組的老年、術前高血壓、骨科手術、蘇醒期躁動、蘇醒期尿潴留、蘇醒期疼痛及蘇醒期肛溫低例數均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高血壓是明確的心、腦血管疾病致病因子, 其直接后果是導致心腦卒中, 危及患者生命。血壓升高同時也是全身麻醉蘇醒期常見并發癥, 其危害性有:①加大心肌耗氧量, 激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甚至發生心肌梗死;②致使手術部位出血, 吻合口開裂, 形成局部血腫;③引發腦血管痙攣、血栓形成或腦血管破裂、出血, 發生腦卒中。因此, 調查及了解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血壓增高的常見影響因素, 完善圍術期麻醉管理方法, 并制定有針對性的圍手術期預防、干預對策較為重要。連續選擇一組近期在本院接受各類手術治療的全身麻醉患者為調查對象, 對他們進行了“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問卷”調查, 結果提示, 老年、術前患有高血壓、接受骨科手術及蘇醒期躁動、尿潴留、疼痛肛溫低等表現均為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國內另一些作者涉及同類內容調查[2-4]與本文結論較為一致。
綜上所述, 醫院麻醉科室醫護人員可依據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血壓升高常見影響因素, 并結合患者手術具體現狀, 分別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麻醉管理計劃, 完善圍術期麻醉管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徐怡瓊, 羅艷, 于布為.骨科手術患者全身麻醉蘇醒期高血壓的發生情況.上海醫學, 2013, 36(2):102-105.
[2] 薛慶華, 劉功儉, 呂建農.麻醉蘇醒期高血壓的常見原因和處理.徐州醫學院學報, 1999, 19(3):198-199.
[3] 邱守濤.高血壓患者全麻蘇醒期發生高血壓危象的原因分析. 臨床醫藥實踐, 2010, 19(8):1004-1005.
[4] 陸文英, 朱小勇, 余靜.四肢骨折患者全麻蘇醒期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研究.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2):227-229.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