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風葉 喬繼紅 李紅 王全華
【摘要】 目的 比較鼻咽癌的CT與磁共振成像(MRI)的診斷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耳鼻喉外科進行治療的52例鼻咽癌患者臨床病例資料, 并比較MRI和CT的診斷結果。結果 鼻咽部位CT檢出率為51.9%(27/52), MRI檢出率為67.3%(35/52), MRI對鼻咽部位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P<0.05);顱底部位CT檢出率為13.5%(7/52), MRI檢出率為40.4%(21/52), MRI對顱底部位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P<0.05)。結論 對于鼻咽癌患者不管是檢查鼻咽部還是檢查顱底部, MRI的診斷效果均要優于CT, 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鼻咽癌;磁共振成像;CT;診斷效果
鼻咽癌是指發生在鼻咽腔側壁或頂部的一種惡性腫瘤。鼻咽癌的發病率已占到耳鼻喉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一位, 屬于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鼻咽癌的發病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因素、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等, 其臨床癥狀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頭痛、鼻出血和涕血[1]。由于目前臨床治療鼻咽癌常采用放射治療, 因此需要對患者腫瘤部位、大小及其浸潤情況進行及時了解, 并對病灶區域進行精準勾畫。然而由于鼻咽癌病灶部位周邊組織較多, 同時解剖結構相對復雜, 其中某些還與顱腦相連接, 所以采用傳統的造影技術和X線檢查無法滿足鼻咽癌的臨床診斷要求。本文回顧性分析52例鼻咽癌患者臨床病例資料, 對鼻咽癌的CT與MRI的診斷效果進行比較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耳鼻喉外科進行治療的52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最小年齡30歲, 最大年齡65歲, 平均年齡(45.2±5.4)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和病理組織切片確診。
1. 2 方法 使用MRI和CT對所有患者鼻咽部以及顱腦部位進行檢查。CT檢查采用MX8000型多層螺旋儀, 掃描范圍為頭頂和鎖骨頭之間, 電壓值為120 kV, 電流值為280 mA, 并適當增強掃描強度, 層距以及厚度均設置為5 mm, 選用碘海醇為對比劑, 靜脈注射計量80~100 ml, 注射速度為3~5 ml/min, 注射器選用高壓注射器, 掃描和注射間隔時間≤45 s。MRI檢查選用高分辨率儀器, 并設置SE序列, 先掃描患者鼻咽部, 再掃描患者顱底部, 增強掃描部位為矢狀面、橫斷面和冠狀面, 層距為1 mm, 厚度為5 m, 翻轉角度為90°。對MRI和CT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 3 診斷標準 CT診斷鼻咽癌的標準為患者病灶區域的骨質密度高于鄰近正常組織, 存在高密度性的斑片狀陰影。MRI診斷標準為患者病灶區域內可見較低信號, 未見脂肪高信號、未有骨樣低信號, 在對病區加強掃描時發現強化跡象且骨皮質疏松。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鼻咽部位CT檢出率為51.9%(27/52), MRI檢出率為67.3%(35/52), MRI檢查對鼻咽部位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χ2=4.2647, P=0.0389<0.05);顱底部位CT檢出率為13.5%(7/52), MRI檢出率為40.4%(21/52), MRI在診斷鼻咽癌時對顱底部位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χ2=6.1386, P=0.0013<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針對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 這是由于鼻咽癌位置較深, 周邊均被骨質重疊包圍, 所以需要選取穿透性強、吸收少、皮膚熱量低的高能放射源[2]。為了確保臨床放射治療效果, 通常會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對鼻咽癌的大小和位置等情況進行判斷。其中MRI和CT是目前檢查鼻咽癌的主要影像學方法。CT通過其精準的γ射線和X線束對人體某部位進行連續的斷面掃描, 其時間段和圖形清晰;CT成型的圖像通過灰度的不同反應機體組織對X線的吸收情況。研究報道, CT的臨床診斷價值主要體現在診斷中樞神經系統上, 此外還可對寄生蟲、肉芽腫、膿腫、顱內腫瘤等進行檢查, 然而CT檢查輻射量較大, 使得其應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3]。MRI即為核磁共振, 是一種斷層成像技術, 主要通過磁共振的方法從機體上得到電磁信號, 以便對人體信息進行重建。MRI實際上屬于物理現象, 其機制為通過對處于靜磁場中的患者施加特定頻率脈沖, 激勵機體內的氫質子使其產生磁共振, 在停止脈沖發射后氫質子會在弛豫過程中發生MR信號。在對人體的全身診斷中均可使用MRI影像學檢查, 尤其對顱腦的診斷效果更佳。
CT和MRI的影像學檢查結果均為數字圖片, 然而MRI成像圖片無骨性偽影, 可實施任意角度的切層, 因此MRI檢查在對相關疾病的成像顯示上要優于CT檢查。此外MRI不需使用血管造影劑, 對患者血管不會造成傷害。另外MRI影像圖片的分辨率明顯高于CT影像圖片的分辨率, 可更加及時且清晰地發現病變部位。梁碧玲[4]研究報道, 對鼻咽癌患者的MRI和CR檢查時發現, CT檢查鼻咽癌時僅能從鼻咽癌密度上對病灶部位和正常組織進行區分, 其檢查準確率不高, 而MRI檢查時可準確顯示患者骨樣低信號。
本文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耳鼻喉外科進行治療的52例鼻咽癌患者臨床病例資料, 并對MRI和CT的檢查鼻咽癌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 MRI檢查診斷鼻咽癌時對鼻咽部位和顱底部位的檢出率均要明顯高于CT檢查(P<0.05), 該結果與有關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對于鼻咽癌患者不管是檢查鼻咽部還是檢查顱底部, MRI的診斷效果均要優于CT。
參考文獻
[1] 杜超. MRI和PET-CT在鼻咽癌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應用比較.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1, 21(10):1474-1476.
[2] 韓晶, 劉念龍, 葉峰, 等. MRI擴散加權成像在鼻咽癌調強放療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2, 22(10): 1635-1638.
[3] 張蘭芳, 黃生富, 魏寶清, 等. 局部復發鼻咽癌的MRI診斷及臨床意義.放射學實踐, 2011, 26(1):17-21.
[4] 梁碧玲.重視MR成像在鼻咽癌分期中的作用.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0, 44(10):1013-1014.
[收稿日期: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