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月
【摘要】 目的 探究在骨科創傷手術患者治療中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有效方法及措施。方法 98例骨科創傷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9例。對照組給予手術后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措施, 并對兩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診斷及相應治療, 比較其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導管溶栓治療總有效率為90.91%(10/11), 手術取栓為90.00%(9/10), 均明顯高于藥物抗凝治療的63.64%(7/1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導管溶栓治療與手術取栓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中給予有效的預防措施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而針對產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給予導管溶栓治療及手術取栓方法效果較好,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 骨科創傷;下肢深靜脈血栓;防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75
骨科創傷手術后可能導致患者血流停滯及靜脈損傷, 同時會增加血液粘稠度, 對下肢靜脈回流有嚴重的影響, 因此, 在患者術后要做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工作, 而一旦發生深靜脈血栓要立即給予有效的治療方法, 避免產生肺血栓栓塞癥或者影響患者下肢功能[1]。為探究在骨科創傷手術患者治療中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98例骨科創傷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骨科創傷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9例。觀察組男28例, 女21例, 年齡最大75歲, 最小46歲, 平均年齡(56.8±6.1)歲, 其中23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16例為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 10例為股骨骨折術;對照組男27例, 女22例, 年齡最大76歲, 最小45歲, 平均年齡(56.7±6.4)歲, 其中24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14例為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 11例為股骨骨折術。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預防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 而觀察組在術后給予預防性措施, 具體包括:①基礎預防:在進行手術時, 要保證動作輕柔, 對患者盆腔周圍及四肢的靜脈進行有效的保護, 避免傷及靜脈內膜。在術后, 將患肢抬高, 以有利于靜脈回流, 在患肢墊高時要防止血管被壓迫, 對其回流產生影響。對患者進行指導, 使其加強下肢訓練, 增強下肢肌肉收縮, 將肌肉泵功能增強。指導患者深呼吸, 使其胸腔負壓, 對靜脈回流起到促進作用[2]。②藥物預防:在術后12 h, 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鈉進行皮下注射, 若患者存在血小板減少癥或凝血障礙, 給予維生素K拮抗劑, 對患者用藥情況進行嚴密的監測, 并對其肝腎功能進行監測[3]。
1. 2. 2 診斷方法 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但是其一旦發生可能會造成肺栓塞產生及靜脈曲張, 足部腫脹、色素沉著及潰瘍, 因此要對其進行有效的診斷, 以便盡早治療。其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特征及癥狀, 再加上輔助檢查來診斷, 其癥狀為患肢腫脹、疼痛, 間歇性跛行, 發熱及心跳加速等, 血栓位置深壓痛。應用彩超對患者下肢靜脈進行檢查, 對其血流量、流速、方向進行觀察。也可用螺旋CT進行靜脈造影, 對盆腔及腹部靜脈情況進行探查[4]。
1. 2. 3 術后深靜脈血栓患者治療方法 對于深靜脈血栓患者, 首先要將患肢抬高, 患肢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 促進肌肉主動收縮, 一旦無效, 應用以下方法:手術方式:將下腔靜脈過濾器植入, 適用于抗凝治療禁忌證患者, 并與手術取栓同用。導管內溶栓方法:以血栓形成位置為依據, 進行靜脈穿刺插管, 并將靜脈泵進行連接, 泵入50 U/24 h尿激酶, 根據患者凝血功能及優球蛋白溶解時間調節尿激酶用量[5]。藥物抗凝治療為, 口服華法林, 1次/d, 30 mg/次。
1. 3 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深靜脈血栓患者療效判定標準:當患肢腫脹不明顯, 恢復勞動力為顯效;患者下肢沉重感減輕明顯, 腫脹有所消退為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14.29%(7/49),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1.02%(25/4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0例深靜脈血栓患者導管內溶栓治療總有效率為90.91%(10/11), 其中顯效4例, 有效6例, 無效1例;手術取栓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9/10), 其中顯效4例, 有效5例, 無效1例;明顯高于藥物抗凝方法的63.64%(7/11), 其中顯效3例, 有效4例, 無效4例,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導管溶栓治療與手術取栓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骨科創傷手術后, 很容易產生深靜脈血栓, 其發生率高達45%~60%。如果不進行預防及有效的治療, 會發展為肺栓塞, 甚至會造成急性呼吸衰竭, 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發生血栓的患者小腿部會產生皮膚色素沉著, 形成潰瘍, 也會造成間歇性跛行。
總之, 給予有效預防措施降低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在其治療中采用導管溶栓治療及手術取栓方法效果較好, 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志軍.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觀察.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 2014(5):2606-2607.
[2] 程海松, 吳亞軍.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中國美容醫學, 2012, 21(16):240-241.
[3] 亞俊, 馬志堅, 廖鵬, 等.骨科創傷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與臨床治療.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10):25-27.
[4] 李炎炎, 佘海洋.骨科創傷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護理.山西醫藥雜志, 2014(14):1745-1746.
[5] 趙云昌.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處理. 當代醫學, 2013, 19(5):69-70.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