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富
摘 要: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所面臨的迫切任務,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其中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本文針對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中的創新意識,提出了創設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問難等方法。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數學;創新;意識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所面臨的迫切任務,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其中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談談本人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創新情境數學教學模式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敢想象才會敢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學模式,用啟發誘導的方法有意識地讓孩子大膽想象,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不同的情境來講授知識能夠激發和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從情境中啟發學生獨特的解題思路。在情境教學模式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創新思維,并積極主動地發表對解題思路的見解,從積極參與教學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數學語言的使用要與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相適應,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情境教學模式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指導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行為的互動關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情況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給予引導、點撥或組織學生合作探討,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師生之間和諧、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例如,教學《認識圖形》時,每個小組的學生都準備一堆物體,要求同學從中找出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和球體,然后用鉛筆把這些物體的一個面畫下來,用橡皮泥印出立體圖形的一個面,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信息,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接著,引導同學們小組合作,把這些圖形試著拼、擺,組合出生活中的許多物體。如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可以拼出一間房子等等,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互相合作,設疑激趣,引導討論,互相交流,發表觀點。這樣,讓學生自已動手“創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記憶,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怎樣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方法,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創新能力。
三、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穩定性差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合適的舞臺,促進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肯想、敢想的情感。對學生中具有獨特創新想法要特別呵護、啟發、引導,不輕易否定,切實保護學生“想”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為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數學教學本身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理論的講解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也有很多小學生對數學課程有著厭學情緒,這時教師就要注意采用新鮮多樣的方式來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例如,利用多媒體、幻燈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在學習數學上的興趣。數學課上教師還要注重將數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拉近數學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認識左右、上下、前后”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座位編號的方式,利用學生的座位編號并進行確認練習,學生在相互認識的互動中對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認識,這樣能夠有效提高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說過:“遇到問題要敢于問個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要為學生留有提出問題的時間的空間,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要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提出難倒教師和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建立一種意識——權威和現成的答案并不總是正確的,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我們可以創立自己的思想。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觀點、看法、見解和意見,甚至鼓勵學生“反對”教師,“打倒”教師。
五、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課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實踐課,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在實踐中創造并感知,從而激發小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實踐能夠在小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更為穩定的知識,因為從具體形象的事中才能強化人們對知識內容的感知和記憶。例如,“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章節的教學,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數一些玩具木棒、數花生等方式來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化知識內容。實踐活動的方式還包括課下練習內容,安排練習題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樂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加強對知識的感知和認識,小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探索過程中不但會加強知識的認識,還會形成自己動手的成就感,也會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邁入新世紀,知識經濟呼喚著人們的創新能力,因此要從小學階段就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只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加以訓練,把握知識與創造能力培養的結合點,適時適度地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造學習,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造性素質,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就會在數學教學中得到培養和發展。